往王定國道余書不工,書工不工,是不足計校事,然余未嘗心服。由今日觀之,定國之言誠不謬,蓋用筆不知禽縱,故字中無筆耳。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豈易言哉!
——《豫章黃先生文集》
〔注〕 元祐間字:黃庭堅在元祐(宋哲宗年號)年間所寫的字 王定國:王鞏,字定國,自號清虛先生。莘縣人。因與蘇軾交好,受黨爭牽累,謫監筠州鹽稅。他與黃庭堅亦為好友。 禽:同擒。 筆:筆法,筆力。 禪家:禪宗,佛教之別派。禪宗不立文字,不主張從經典中分析禪理,講究頓悟、見性成佛。句中有眼:句子中某字特別能起警醒讀者作用的稱作眼。 宗趣:禪宗的旨趣。
據陸心源《宋史翼》記載,王鞏是位“跌蕩傲世,好臧否人物,其口可畏,以是頗不容于人”的人物,亦即蘇軾所稱的“強力敢言,不畏強御”的人,這自然不能見容于封建社會了。但王鞏同蘇軾、黃庭堅的交情都很好。他曾因蘇軾之累而貶官,卻并無怨言。東坡集中與王定國酬答的詩很多,可見二人仍然交好無間。庭堅也重王鞏的為人,引以為友,因此他才直率地批評起庭堅的書法來。這批評是中肯的,黃庭堅自己就曾承認過:“余在黔南未甚覺書字綿弱,及移戎州,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可見他到底有自知之明,并不敝帚自珍的。
北宋書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是齊名的,王定國竟直以黃書為不工,則庭堅的一時想不通,亦不奇怪。好在他后來并不掩飾自己當時“未嘗心服”的心理,而到了洞見自己缺點的時候,又坦然承認王鞏批評之不謬,自行指出“用筆不知禽縱,故字中無筆”的毛病。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并無損于他的令名,倒是讓人十分敬佩的。
上一篇:黃庭堅《答洪駒父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解疑》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