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①》唐詩賞析,《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原文與注釋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②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③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④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⑤
【注釋】 ①四州刺史:唐順宗永貞元年 (805),作者與韓泰、韓曄、劉禹錫、陳謙、凌準、程異、韋執誼因支持王叔文的 “永貞革新”,失敗后均遭貶,號稱 “八司馬”。柳宗元被貶永州。凌準、韋執誼于貶所去世。唐憲宗元和十年 (815),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謙、劉禹錫被詔進京。時宰執大臣中有人賞識他們的才能,擬留朝任用,但因阻力太大,只好貶充遠州刺史。柳宗元貶柳州 (今廣西柳州),韓泰貶漳州 (今福建漳州),韓曄貶汀州 (今福建長汀),陳謙貶封州 (今廣東封開縣),劉禹錫貶連州 (今廣東連縣)。此詩是柳宗元到柳州后寫贈給他們四人的。②城:指柳州城。大荒:廣闊無邊的邊遠荒涼之地。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不盡的愁思。③飐( zhan):風吹浪動。芙蓉:荷花。薜荔:一種緣木而生的香草。④千里目:遠望的視線。江流:指柳江。九回腸:司馬遷《報任安書》: “腸一日而九回。” 極言愁苦之心腸。⑤百越:亦作“百粵”,指廣東、廣西、福建一帶的少數民族。文身:即在身上刺畫花紋,系古代越人的一種風俗。音書:音信。滯:阻塞。
【鑒賞】 這是詩人被貶柳州后,通過登柳州城樓的所見所思所感而寫下的懷念同遭貶謫的友人 (四位“司馬”) 之詩。
一二句先寫登樓的所見所感。“城上高樓”之“高” 字,顯示出詩人一到柳州,就迫不急待地登上城樓遠望友人之迫切心情。站得愈高,望得愈遠,足見思之甚切。因為他們五人同遭迫害,命運休戚相關,友誼真摯,雖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接大荒” 寫眼之所見,是說柳州城周圍都是荒涼偏遠之地,寫出他們謫所之艱苦。望到極處,海天相接,一片茫茫。一方面寫出他們四人所貶之處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的 “愁思” 如同 “海天” 一樣,茫茫不斷。這是由實而虛的寫法。
三四句寫近景。“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風驚而亂飐,雨密而斜侵,可見柳州夏日風雨之惡劣。在這惡風暴雨中的水 “芙蓉” 和墻上 “薜荔”,雖遭受摧打,但它們仍屹立巍然,香氣噴鼻。這既是以 “賦” 的手法寫實,又是以 “荷花”、“薜荔” 高潔的花草來象征他們高尚的人格精神。即是說,他們在惡勢力的迫害下,仍表現出 “出污泥而不染”,遇惡風而不夭的堅貞意志。
五六句寫遠景。“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由近而遠,遙望遠方同患難的友人,仰觀則重重山嶺、密密樹林,遮斷了千里之目; 俯視則江流曲折,好似九曲回腸。這兩句寫出了詩人對遠方四友相望之殷,相思之苦。上句直說,下句用 “九回腸” 作比,句法雖異,而相思之情卻同。融情于景,此之謂也。
七八句總寫五人的遭際。“共來百越文身地”,“共” 字概括了柳州和“漳、汀、封、連四州”; “百越文身地” 寫出了這五地之落后、偏遠,與首句的 “接大荒” 相呼應。大家共同流放到這樣荒涼之地,已夠痛苦的了,更為難受的是連音書都只能“滯一鄉”,不能互相通達問候。“猶自” 二字進一層深化了詩人對友人的相思之情,起到了曲盡音余、裊裊不斷,令人沉痛回味之效果。
全詩用 “賦中之比” 的手法,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描寫,托物寄興,以 “驚風”、“密雨” 喻惡勢力,意在抨擊政敵; 以 “嶺樹” 重重,“江流” 回曲比遠
望之難和思念之苦,哀怨憂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頓挫之感撼人心魄!
上一篇:《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唐詩賞析,《琵琶行并序》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詩賞析,《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