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滿庭芳》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譯】
我很想——
像陶潛那樣高歌:
歸去來兮!
胡為乎遑遑兮欲之何?
然而,何處是我的歸宿?
我的家呀
在那——
萬里之外的岷峨。
況且,我年已過半百
來日苦無多!
五年黃州生活,
連孩兒們口音
也都盡作
楚語吳歌,
湖山詩友,
擺上雞豚社酒,
殷勤勸我
終老于東坡。
在此別離之際
說點什么呢?
人生到底為了什么?
來來往往,奔忙如梭。
我就要到汝州了,
去閑看秋風落葉、
洛水清波。
雪堂前我曾親手
種下的柳樹,
請念我
莫剪莫伐那
柔柯。
并請傳語給
江南父老,
請晾曬
我的——
漁蓑。
【評】
關于此詞背景,詞人在詞前小序中已有所介紹。宋神宗元豐二年二月,蘇軾由于烏臺詩案,被監管謫放于黃州,至元豐七年(1084)四月,才結束了這段著名的流放生活,移至汝洲。臨行前,蘇軾與雪堂鄰里的兩個友人告別,恰逢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填此詞。李仲覽當為李翔。王質《雪山集》卷七《東坡先生祠堂記》載:“先生以元豐七年別黃,……楊元素(繪)起為富川,聞先生自黃移汝,欲順大江,逆西江,適筠見子由,令富川弟子李翔要(邀)先生道富川”,可知。
黃州生活,是蘇東坡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時期,此期間,蘇軾對人生、社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特別是對“歸隱”的人生道路有了更多的思考,并多次在附近欲買田作終老計,但又常常感到無處可歸的苦悶。所以,這一思想在這首黃州告別詞中成為主旋律,在田園牧歌的奏鳴里,時隱時現,穿插起伏。
一起首,詞人劈頭便說:“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說自己希望像陶潛那樣,歸隱田園,但是,“吾歸何處”呢?家鄉在萬里之遙的峨嵋山下呀!表面說,自己是由于故鄉遙遠而無計可歸,實際上,無處可歸卻有著更深的內涵。對時代,社會、人生的苦惱,恐怕是無法規避的。“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此兩句與下片的“人生底事,來往如梭”是同一母題,都是對人生意義不可理解的莫名惆悵。“強半”,猶言過半,大半,古人認為“人過三十日過午”,以“三十”為一生之半,蘇軾此時49歲,自然是“大半”。“來日苦無多”,用韓愈詩:“年皆過半百,來日苦無多”(《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但也深含了詞人經歷了苦難生涯之后那種辛酸的體會。
起首數句,寫出了詞人“歸去”和對人生的感慨,二重主題交融而又分敘,然后,徐徐道出第三個主題:“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蘇軾元豐三年二月至黃,當年九月閏,至元豐六年六月又是閏月,故稱“再閏”。“坐見黃州再閏”,是對黃州生涯時間的概述;“兒童盡”二句,是對黃州生活印象的一個側面的回顧。黃州一帶舊屬戰國楚地,又為三國時吳地,所以說兒童的語音都是吳、楚之音。此二句與上面“萬里家在岷峨”呼應,有一種天涯淪落之感,然而,這只是黃州生活的一種客觀現實,只是問題的一個側面,重要的還是另一個側面:“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說湖山舊友,每逢飲酒聚會,經常勸自己終老黃州。社酒,古代農村風俗,春、秋社神的節日,鄰里聚會飲酒;社酒之上加以“雞豚”二字,活畫出一幅民風淳樸的鄉村風俗畫,裊裊香氣,溢卷而出。清人趙翼認為:“東坡才名,震爆一世,故所至傾動,士大夫即在謫籍中,猶皆慕與之交,而不敢相輕”(《甌北詩話》)。其實,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重要的還是蘇東坡偉大的襟懷,和他的那種入鄉隨俗、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使他所到之處,無不情深意篤。此處數句,一派安閑意趣,一種留戀友情,油然而出。
“云何?當此去”,唉!在此別離之際,說點兒什么呢?過片處詞人這樣發問,然而,下面卻先不回答,而是宕開一筆,漫話人生:“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人生到底為了什么要到處奔忙?而自己也馬上就要到臨汝去觀賞洛水的秋光了。賈島曾有名句:“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江上憶吳處士》),蘇軾“量移汝州”,汝州在今河南臨汝,相距不遠,故云。蘇軾不能歸鄉,因為“萬里家在岷峨”,也不能終老東坡,而要“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去了,個中滋味讀者自不難體味。
“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詩經·召南·甘棠》。詩云:“蔽芾(茂盛貌)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居住)”。蘇軾在雪堂曾手植柳樹,因此比之。“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意請李翔轉告江南父老,請他們幫助時時晾曬詞人所穿之漁蓑,言謂自己仍將再來。結處數句,柔情婉轉,依依惜別,楚楚動人。同時,用“莫剪柔柯”和“時與曬漁蓑”,呼應起首處的“歸去來兮,吾歸何處”,也呼應上片結處的“相勸老東坡”,以暗示作回答,將“歸隱”、“人生”與“黃州生活”三個主題交融而一,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上一篇: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秦觀《滿庭芳》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