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③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⑤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⑧
【注釋】 ①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達旦,到天亮。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時在齊州(今山東濟南)。②“明月”二句:語本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端起酒杯。把,持。③闕(que缺):古代宮殿或祠廟前的樓觀,通常左右各一,以中間有空缺,故名闕。“今夕”句:語本唐·牛僧孺《周秦行紀》:“香風引到大羅天,月地云階拜洞仙。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④瓊樓玉宇:玉石砌筑的樓宇,借指天上的宮殿。典出《大業拾遺記》:“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問‘此中何有?’瞿笑曰: ‘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禁受不住。⑤“起舞”句:語本李白《月下獨酌》之一“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弄,賞玩;嬉戲。⑥綺(qi起)戶:雕飾華美的門窗。⑦恨:憾;不滿意。⑧“但愿”二句:語本南朝宋·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又唐·許渾《懷江南同志》:“唯應洞庭月,萬里共嬋娟。”
【譯文】 皎潔的月亮從何時開始有的?我不由得端起酒來問青天。今晚天上宮殿里是什么好日子,月兒竟這樣亮、這般圓?我真想駕長風返回月宮,但恐怕瓊樓玉宇雖美,卻有著難以忍受的寂寞清寒。還是乘著朗朗月光翩翩起舞吧,它怎能比得上美好的人間! 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輕輕灑落到鏤花飾彩的門窗,直映照得離人不能合上雙眼成眠。想月兒不該有什么怨憾吧?為什么偏偏在親人們不能團聚的時候,才變得亮又圓?細想起來,人生多有悲歡離合的遭遇,月兒也難免那陰晴圓缺,十全十美的事從古來就極少見。我只愿普天下離人們都長久安健,在一輪明月清輝的共同照耀下,把千里相隔的心緊緊相連!
【集評】 宋·蔡絳:“歌者袁綯,乃天寶之李龜年也,宣和間供奉九重,嘗為吾言:東坡昔與客游金山,適中秋,天宇四垂,一碧無際,加江流澒涌,俄月色如晝,遂共登金山山頂之妙高臺,命綯歌其〔水調歌頭〕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歌罷,坡為起舞,而顧問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謂文章人物,誠千載一時,后世安所得乎!”(《鐵圍山叢談》卷四)
宋·胡仔:“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馀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九)。
宋·張炎:“清空中有意趣,無筆力者未易到”(《詞源》卷下)。
明·卓人月、徐士俊:“畫家大斧皴,書家擘窠體也”(《古今詞統》卷十二)。
清·先著、程洪:“凡興象高即不為字面礙,此詞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筆,惟后半‘悲歡離合’、‘陰晴圓缺’等字,苛求者未免指此為累。然再三讀去,摶捖運動,何損其佳?少陵《詠懷古跡》詩云:‘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未嘗以‘風塵’、‘天地’、‘西南’、‘東北’等字窒塞,有傷是詩之妙。詩家最上一乘,固有以神行者矣,于詞何獨不然?”(《詞潔》卷三)
清·黃蘇:“纏綿惋惻之思,愈轉愈曲,愈曲愈深,忠愛之思,令人玩味不盡”(《蓼園詞選》)。
清·劉熙載:“詞以不犯本位為高,東坡〔滿庭芳〕‘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語誠慷慨,然不若〔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尤覺空靈蘊藉”(《藝概》卷四)。
清·鄭文焯:“發端從太白仙心脫化,頓成奇逸之筆。湘綺誦此詞,以為此‘全’字韻可當三語掾(案即‘人有悲歡離合’三句),自來未經人道”(《手批東坡樂府》,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卷一引)。
【總案】 蘇軾知密州(今山東諸城)時已是三十九歲,生命的途程似乎已經過半,開始由盛轉衰了;而前此飽嘗人世挫折和宦海險惡,至今仍流徙未安,在個人生活中也遭遇到大不幸,受妻王弗去世十馀年,唯一的弟弟又兩地懸睽,無緣聚首,所以當中秋之夜,就憑詞來抒寫胸中積郁。通篇以詠月貫穿始終,亦景亦情、物我交浹而盤旋傾下,表現了既響往超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將對人生的哲理思考和美麗奇妙的神話傳說融匯一體,雖感傷離索卻處之達觀,帶有相當的肅穆性、深邃性與豐厚意蘊;而他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假奇富的文才,一起溶解到皓月臨空、美人千里的審美境界中,更顯得寥廓高遠、超絕塵俗,在經歷宇宙意識的升華后,越發備具朦朧性、神秘性與恒久的藝術價值,展示出他的人格美。總之,全詞既想落天外,又筆墨圓轉如意,境界渾成,猶如無縫天衣,絲毫不見人工聯綴雕飾之跡。前人推之為詠中秋的絕唱,洵非溢美之辭。
上一篇:賀鑄《橫塘路》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陳亮《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