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達津
大海驚濤似昔時, 高臺同聽不勝悲。
五年鄉淚愁中制, 半夜軍聲夢里馳。
鐵弩何時開越國? 素車終古走靈胥。
如聞鹿耳鯤身畔, 毅魄三更哭義旗。
丘逢甲
丘逢甲的七律詩是最近乎陸游的。和陸游的七律懷念軍中往事一樣,他的詩也往往寫懷念在臺灣起義兵時的往事。這首詩是和他友人夏同和在潮州登臺聽海濤話光緒二十一年(1895)六月在臺灣起義失敗的事而作。夏同和字季平,貴州麻哈(今麻江)人,清狀元,曾官翰林,丘詩稱為殿撰。蕭氏臺在潮州。丘氏《西園雅集作》云:“平地樓臺氣更奇”一詩原注:“蕭氏之先,曰鐵峰修撰,有園在城西曰半閑,楊升庵為《八詠》者也。”此即蕭氏臺。詩中寫五年鄉淚,詩當作于光緒二十五年己亥(1899)。
第一句:“大海驚濤似昔時”,這一發端句就異常遒勁。陸游《楚城》詩:“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這里卻用濤聲似昔時,寫起義失敗后,途經驚濤駭浪的前事。
第二句寫:“高臺同聽不勝(平聲)悲”,這句承上句話往事,啟第四句聽濤聲如軍聲。
第三句:“五年鄉淚愁中制”,承第一句話往事,起義后離開臺灣,所以五年思鄉之淚在愁憤之克制。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鄉淚客中盡”,這里卻說是愁中含淚。
第四句寫得極有力,云:“半夜軍聲夢里馳。”這里仍切聽濤,正如陸游《十一月十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一樣,寫濤聲入夢化為軍隊戰斗聲萬里奔馳!他又有《疊韻答夏季平》詩云:“十萬軍聲來夜半,問潮泉畔且同聽”二句,與此句意近。軍聲本于枚乘《七發》形容江濤:“沓雜如軍行,訇隱橫蓋。”又趙嘏《錢塘》詩,“十萬軍聲半夜潮。”
第五、六句:“鐵弩何時開越國?素車終古走靈胥。”這兩句也巧妙的含蘊“濤”字。上句寫希望回到臺灣,恢復故國,像用鐵弩三千射住錢塘江濤的錢镠一樣,開闊了吳越,為中國保全東南一區域。此越指吳越,不指越王勾踐,否則與靈胥句不合。下句講追念犧牲了的將士不朽的英魂,說他們常常見于濤頭,“素車白馬”原指濤,枚乘《七發》形容濤云:“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靈胥”指伍子胥。子胥諫吳王夫差一定要防備越王勾踐滅吳的策略,反而被殺,尸投江中,“時有見子胥乘素車白馬在潮頭之中”事見《太平廣記》卷二百九十一。素車白馬本是濤的形狀,這里是說仿佛看見在臺起義的烈士英魂奔走于海濤之上。有的注解沒有講到軍聲與聽濤的關系。這兩句詩不但對的極其工巧。用典也很自然,而且復土之念和哀國殤之思,躍然紙上。
結句因復土無期,仍以描寫為中華民族捐軀的起義英魂的形象作結,用寫實的筆寫新的國殤,更為動人。他說:“如聞鹿耳、鯤身畔,毅魄三更哭義旗。”鹿耳即臺南的鹿耳門,鯤身,指臺南七鯤身嶼,均為海口。這是當年烈士們聚守的地方。毅魄用《九歌·國殤》:“魂魄毅兮為鬼雄”意,言似乎還聽到忠魂們在那里因困無援軍而環繞義旗痛哭。這是總的反映話往事的中心內容。
詩以登高臺聽海濤命題,充分發揮了作者深厚的愛國思想和極為多采多變的想象力。丘逢甲是多才多藝而又具有忠肝義膽的臺灣籍詩人,中華民族是永遠會紀念他的。
上一篇:張晶《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趙洪林《夏州胡常侍》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