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水調歌頭 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②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③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④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⑤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⑥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⑦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⑧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⑨
【注釋】 ①送章德茂大卿使虜:章森字德茂,廣漢(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進士。在孝宗淳熙十一年八月使金,賀金主正旦,詞即寫在此時。章森曾為侍郎,故稱大卿。②南師:指南宋北伐的軍隊。謾說:休說。北群空:原指沒有良馬,這里借喻沒有人才。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 ③只手:獨力支撐的意思。④洋洋:水大的樣子。⑤穹(qiong窮)廬: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氈帳,圓形,如今天的蒙古包。藁(gao搞)街:西漢首都長安街名,是外國使節居住的地方。⑥“堯之都”三句:中原地區是堯、舜、禹的故都。壤,土地。封,疆域。⑦戎:古代對西北方少數民族的鄙稱,這里代指金統治者。⑧千古英靈:泛指古代締造祖國、保衛祖國的英雄人物。⑨胡運:指金朝的氣數。赫日:火紅的太陽。
【譯文】 時間已經很久,不見宋朝出兵北伐。但休說堂堂中國沒有英雄豪杰可夸。如今,你仗義出使,單人獨馬,重振我華夏子孫的威風,不辱國家。你身為萬夫精英的堂堂漢使,豈能如河水永世東流,屈辱地跪拜在金庭階墀之下?姑且再向金廷拜賀一次吧,終有一天會將敵酋的頭顱拿到藁街懸掛。
堯的京都,舜的土地,禹的疆域,中國總有英雄恥被金人管轄。即使是一個半個,鐵骨錚錚也會讓敵人害怕。萬里封疆已被敵人彌漫的腥膻氣踐踏,為祖國捐軀的英靈,你們在哪里?浩然正氣何時能壓倒邪氣通天下?不問可知,金朝滅亡的命運早已注定,滅虜復仇,宋朝定會紅日當空,普照天下萬家。
【集評】 清·李調元:陳同甫無媚詞,與稼軒同唱和,筆亦近之。余甚愛其《水調歌頭》一闋云:‘不見南師久(略)’讀之令人神王。”(《雨村詞話》卷三)
清·馮煦:龍川痛心北虜,亦屢見于辭,如《水調歌頭》云:‘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念奴嬌云:‘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賀新郎云:‘舉目江河休感涕,念有君如此何愁虜。’又:‘涕出女吳成倒轉,問魯為齊弱何年月。’忠憤之氣,隨筆涌出,并足以喚醒當時聾聵,正不必論詞之工拙也。”(《蒿庵論詞》)
清·張德瀛:“……陳同甫之《送章德茂大卿使虜》,皆可于史傳中參證同異。”(《詞征》卷五)
清·張祥齡:“龍川《水調歌頭》云:‘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世謂此等為洗金釵鈿盒之塵,不知洗之者在氣骨,非在選字。周、姜綺語,不患大家。若以叫囂粗觕為正雅,則未之聞。”(《詞論》)
清·陳廷焯:“同甫《水調歌頭》云:‘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精警奇肆,幾于握拳透爪。可作中興露布讀,就詞論,則非高調。”(《白雨齋詞話》卷一)
【總案】 這首詞是為章森出使金國而作。由于宋金和議,南宋皇帝尊金主為叔父,所以每逢過年和金主生辰(即萬春節),南宋皇帝便要派使臣去金國表示祝賀。對于這種可恥的行徑,陳亮深為不滿,當章森使金時,他以充沛的民族自豪感和必勝的信心,唱出了《水調歌頭》這闋氣吞斗牛的“壯歌”,對南宋王朝的軟弱和屈辱進行了嘲諷,充分表現出作者渴望報仇雪恥與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因此,這首詞和一般的送別酬唱絕然不同,雖題為“送章德茂大卿使虜”,而實際是借此抒發作者的愛國壯志與國恥深仇必將洗的堅定信念。上片寫“使虜”而引起的感慨。諷刺南宋偏安江左不圖恢復的錯誤政策,說明堂堂南宋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人才備受壓抑,不得重用,所以才使妥協投降勢力占據統治地位,出現了“不見南師久”這一不幸局面。下片側重于對南宋屈辱投降進行嘲諷,對南宋王朝喪失土地、屈辱求和進行尖銳的批判。并為改變麻木不仁的政治局面,大聲疾呼:“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號召愛國的有識之士,奮起抗敵,繼承和發揚保衛祖國的光榮傳統,伸正氣于天地之間。總之,這首詞寫得氣勢磅礴,情辭慷慨,痛快淋漓,和岳飛的《滿江紅》一樣,給人的是戰斗的鼓舞和力量。
上一篇: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蘇軾《水調歌頭》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