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苛政猛于虎
《禮記》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1),使子路問之曰(2):“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3)。”而曰: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4),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為不去也?”曰: “無苛政。”夫子曰: “小子(5)識之(6),苛政猛于虎也。”
〔注釋〕(1)式:同“軾”,車前橫木,供人扶持,這里作動詞用,靠在軾上。(2)子路:孔子弟子仲由,或稱季路。(3)壹:實在。(4)舅:丈夫的父親。(5)小子:對學生的稱呼。(6)識(zhi):記。
〔鑒賞〕這是《禮記·檀弓》里的一則小故事。這則故事語淺義深,文短情長,款款道來,順暢自然。全文以孔子的情感發展為主線,一句一個層次,步步深入,漸入神境。“苛政猛于虎”這一自然結論,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暴政的吃人本質,兩千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衰。
首句“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孔子于何年何月因何事而過泰山側,文章沒有明確交代,也不可詳考,似乎是作者的疏忽。但細細品味,卻疏而不漏。如果直寫某年某月某日,只不過是一條史料而已。不寫具體年月日期,既省筆墨,又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聯系孔子一生事跡,我們不難想象: 他于某年某月的一天,或從故鄉魯國的都城率徒出發,去游說諸侯,勸說他們恢復周公禮制,推行仁政,正滿懷希望,沿途觀賞泰山的壯麗景色;或從某個諸侯國碰壁歸來,心情沉重,正閉目深思。忽然,一陣令人心碎的痛哭聲從路旁新墳上傳來,擾亂了他的興致或思緒,這就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
第二句: “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 ” “式而聽之” ,就是弓身扶軾傾聽,這種姿勢在古代是表示敬意的禮節。在這里,孔子對一個在荒野深山里哭墓的貧賤婦女自然不必行這種大禮,只是表示他作為一個政治家隨時注意體察下情,關心民間疾苦。在這種情況下,也許孔子感到同這樣的婦女直接談話,是有失他貴族君子的身分吧! 盡管近在咫尺,聲息相聞,他仍讓身分較低的學生子路去詢問,因此子路在這里就成了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了。“壹似重有憂者” ,實在象有幾件或幾重不幸的傷心事。“壹似”即實在象,“壹”在這里有強調、加重語氣的作用。
第三句: “而曰: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哭墓婦女對子路的提問作了肯定的回答,沉痛地傾訴了公公、丈夫和兒子祖孫三人都先后死于虎口的悲慘遭遇。
第四句寫孔子在旁聽了哭墓婦女的訴說之后,由同情憐憫繼而產生了一個困惑不解的疑問。在孔子看來,“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趨利避害是小人的本性,而這個哭墓女人的一家,居住在虎患肆虐的荒山野林里,公公、丈夫和兒子相繼慘死虎口,仍不搬走離開,這豈不是坐以待斃嗎?一時間,孔子竟忘記了自己的高貴身分,不待子路啟齒,便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 “何為不去也?”第五句“無苛政”三字,是哭墓女人對孔子問話的直接回答,字字千鈞,深深地打動了孔子,使他郁積已久的對禮崩樂壞、仁政不施的社會現實的怨恨情緒一下子找到了一個噴發口,于是故事的最后一句 “苛政猛于虎”,就成了自然結論,水到渠成,既具有無可辯駁的邏輯說服力,更富于生動具體的藝術感染力。但這句話,孔子講得非常得體,他不對哭墓婦人說,因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對她說豈不等于鼓動她造反作亂嗎? 也不直接對推行苛政的執政暴君說,那樣不合“怨而不怒” 、“溫柔敦厚” 的規范。而是以教師的口吻,教育他的學生: “你們記住,苛政比老虎厲害啊! ”這就把孔子這個歷史人物完全寫活了。
推行仁政,反對苛政,以禮治天下,是儒家的一貫主張,是個大題目。這則小故事,只區區八十三字,簡單樸實的五句對話,不僅把孔子這個大人物寫得栩栩如生,還能把儒家的這一重要思想表達得如此充分而又有說服力,其奧妙何在?清人劉熙載在其《藝概》卷一“文概” 中指出: “ ‘檀弓’ 語少意密,顯言直言所難盡者,但以句中之眼,文外之致含藏之,使人自得其實。”整個故事沒有一句從正面用 “直言” 、“顯言”來寫當時各國暴君如何推行苛政,涂炭人民,也不用正面說教來鼓吹仁政、禮制的好處,而是把筆墨投向當時反動統治者的勢力還達不到的荒山野林,以曲筆寫這里的虎患猖獗,從而反襯出人禍比虎患更加殘酷的黑暗現實。“無苛政” 三字,便是這“句中之眼” ,是統攝全文的“點睛” 之筆,也是作者精心結撰、巧妙安排的神來之筆。全文設事寓理,渾化自然,人們可以從中得到深刻的啟示。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臧哀伯諫納郜鼎》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羅隱·英雄之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