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揚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①夜雪初霽,薺麥彌望。②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③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④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⑤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⑥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⑦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⑧縱豆蔻詞工,⑨青樓夢好,⑩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11)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12)
【注釋】 ①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維揚:江蘇省揚州市之別稱。《尚書·禹貢》:“淮海維揚州”。后人每以“維揚”為地名。②薺麥:薺菜和麥子。《淮南子·地形訓》:“麥秋生夏死,薺冬生中夏死。”另說:薺麥為野生麥子。③戍角:軍營的號角。④千巖老人:蕭德藻字東夫,福建閩清人。晚年居湖州(今屬浙江),愛其地弁山千巖競秀,自號千巖老人,曾以侄女妻姜夔。黍離之悲:《詩經(jīng)·王風》有《黍離》篇,因其首句云:“彼黍離離”。此篇謂周朝志士經(jīng)過故都,見宮室長滿禾黍,彷徨不忍去,故作此以寄慨。后人每以此表示故國之思。⑤淮左:宋時在淮揚一帶置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稱淮左。竹西;揚州城東禪智寺側(cè)有竹西亭。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⑥春風十里: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此句回顧舊時揚州繁華景致。⑦胡馬窺江:宋高宗(趙構(gòu))建炎三年(1129)及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兩次南犯。揚州均受侵擾。此指二犯揚州。江,即長江。⑧杜郎俊賞:揚州為牡牧游賞之地。謂其聰潁英俊,善賞鑒。⑨豆蔻詞工:指杜牧《憎別》詩,見前注⑥。⑩青樓夢好:杜牧《遣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青樓,妓院。(11)二十四橋: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一說橋名,舊址在今揚州西郊,相傳古時有二十四名美人吹簫于此,故名。參見前《側(cè)犯·詠芍藥》注③。(12)橋邊紅藥:二十四橋一名紅藥橋,橋邊盛產(chǎn)紅藥(芍藥)。另說,《一統(tǒng)志》有云,“揚州府開明橋,在甘泉縣東北,舊傳橋左右春月芍藥花市甚盛。”(據(jù)陳思《白石道八歌曲疏證》[五]轉(zhuǎn)引)
【譯文】 淮揚一帶的著名都會,竹西亭為她增添姿色,我在這里暫時停止自己的行程.經(jīng)過春風十里揚州路,到處是薺菜和野麥,一片凄清。自從金國兵馬渡江南下之后,即使是廢池與古木,至今也還是討厭談兵。當黃昏將近,號角吹送寒意,眼前所呈現(xiàn)的只是一座空城。
而今,如果聰穎英俊而又善于賞鑒的杜牧,重來此地,一定覺得心驚。他縱然具有風流才思,并能寫出“豆蔻梢頭二月初”那樣美好的詩句,也難以表達此時這種凄愴的感情。二十四橋依然存在,一江冷月,隨波蕩漾,無息無聲。誰還想到,橋邊的紅芍藥,一年一度,自滅自生。
【集評】 宋·張炎:“白石詞如《疏影》、《暗香》、《揚州慢》、《一萼紅》、《琵琶仙》、《探春》、《八歸》、《淡黃柳》等曲,不唯清空,又且騷雅,讀之使人神觀飛越。”(《詞源》卷下)
清·周濟:“白石號為宗工,然亦有俗濫處(《揚州慢》:‘誰左名都,竹西佳處’),……不可不知。”(《宋四家詞選》)
清·宋翔鳳:“詞家之有姜石帚,猶詩家之有杜少陵,繼往開來,文中關(guān)鍵。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國,皆借托比興于長短句寄之。如《齊天樂》,傷二帝北狩也。《揚州慢》,惜無意恢復(fù)也。《暗香》、《疏影》,恨偏安也。蓋意愈切則辭愈微,屈宋之心,誰能見之?乃長短句中復(fù)有白石道人也。”(《樂府余論》)
清·陳廷焯:“白石《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過揚州)云:‘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數(shù)語寫兵燹后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白雨齋詞話》卷二)
清·先著、陳洪:“‘無奈苕溪月,又喚我扁舟東下。’是‘喚’字著力。‘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是‘蕩’字著力。所謂一字得力,通首光采,非煉字不能,然煉字亦未易到。”(《詞潔》)
清·鄭文焯:“紹興三十年,完顏亮南寇,江淮軍敗,中外震駭;亮尋為其臣下殺于瓜州。此詞作于淳熙三年,寇平已十有六年,而景物蕭條,依然有‘廢池喬木’之感,此與《凄涼犯》當同屬江淮亂后之作。”(鄭校《白石道人歌曲》)
近代·王國維:“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雖格調(diào)高絕,然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人間詞話》)
近代·俞陛云:“此詞極寫兵后名都荒寒之狀。……凡亂后感懷之作,詞人所恒有,白石之精到處,凄異之音,沁入紙背,復(fù)能以浩氣行之,由于天分高而蘊釀深也。近人蔣鹿潭亂后過江諸作,哀音秀句,略能似之。”(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總案】 這是一首懷古詞,作于淳熙三年(1176)冬至。其時,作者初訪揚州,這是經(jīng)過最近兩次戰(zhàn)亂洗劫后的揚州,作者見到城內(nèi)、城外一片蕭條景象,聯(lián)想起古時繁華的揚州,尤其是詩人杜牧筆下的揚州,懷古之情油然而生,因自度此曲并填詞,以寄懷抱。全詞所寫,緊緊圍繞著兩個字——“空”與“驚”。“空”字乃作者初訪揚州時所見之客觀物景,“驚”字為主觀情感,是詞作的主題。而“猶厭言兵”四個字,乃在于表現(xiàn)這個“空”字,說明“空”的原因,未可概括全篇。前人以為這四個字可以抵“他人累千百言”,主要強調(diào)其韻味,即強調(diào)其“包括無限傷亂語”(陳廷焯語),也未曾把它當作全詞中心思想。認為此詞只就這四個字發(fā)揮,我看未必有當。
上一篇:姜夔《揚州慢》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姜夔《探春慢》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