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馬致遠《西華山陳摶高臥》原文與翻譯、賞析
【叨叨令】 向那華山中已覓下終焉計,怎生都堂內才看旁州例。議公事枉損了元陽氣,理朝綱怕攪了安眠睡。貧道做不的官也么哥,做不的官也么哥! 不要紫羅袍,只乞黃綢被。
【倘秀才】 我但睡呵,十萬根更籌轉刻,七八甕銅壺漏水,恨不的生扭死窗前報曉雞。休想我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這般的道理。
【滾繡球】 貧道呵愛穿的蔀落衣,愛吃的藜藿食; 睡時節幕天席地,黑嘍嘍鼻息如雷,二三年喚不起。若在那省部里,敢每日畫不著卯歷。有句話對圣主先提,貧道呵貪閑身外全無事,除睡人間總不知,空教人䀡眼舒眉。
【倘秀才】 陛下道君子周而不比,貧道呵小人窮斯濫矣。俺須索志于道、依于仁、據于德,本待用賢退不肖,怎倒做舉枉錯諸直,更是不宜。
【滾繡球】 三千貫二千石,一品官二品職,只落的故紙上兩行史記,無過是重裀臥列鼎而食。雖然道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禮,哎,這便是死無葬身之地,敢向那云陽市血染朝衣。(帶云)貧道呵,(唱) 本居林下絕名利,自不合刬下山來惹是非,不如歸去來兮。
陳摶是五代人,歷經唐末至宋初的動亂,始終隱居不仕?!端问贰る[逸傳》 有傳。但在傳說中,他卻是個半人半仙的道士。關于他,有很多傳說,尤其說他特別善睡,有一睡百日之稱。這個劇作是據傳說編寫。故事是說陳摶在汴梁設攤賣卜,遇尚未發跡的趙匡胤與鄭恩。陳摶占卜后,說趙必為天子。趙登基后,派人請陳下西華山入朝。陳無意仕進,因天子來請,不好拒絕,只得下山走一遭。陳摶見駕后,拒官不做,極言隱居的好處,并以嗜睡不能立于朝堂為由,堅辭還山。鄭恩奉皇帝命去賓館款待陳摶,并以女色引誘,陳不為所動。鄭恩深感愧疚,奏明皇上,皇上封陳為“一品真人”,放陳歸山。以上所選是第三折中陳摶辭官時的唱詞。
馬致遠沉抑下僚,總希望能有“上天梯”,而仕途失意又使他常產生歸隱林下的想法,可以說,他常在 “出” 與 “處” 之間徘徊,這在他的散曲作品中表現得很充分。陳摶堅拒功名,看破紅塵,是馬致遠世界觀的一個方面的反映。他經常借劇中人物抒發自己的感情,這是他的劇作的藝術特色之一,所以在陳摶的唱詞中可以聽到作者自己的心聲。這五首曲可分為兩個段落,前三曲說明自己不要做官,只求逍遙; 后兩曲述說仕途艱險。
【叨叨令】 是陳摶直接拒絕皇上,不肯做官的唱詞。首、二句表明自己早已決定終老華山,不會到了都堂才去看 “旁州例”。都堂,唐宋時尚書省的辦公處。三、四句是說自己厭倦公事,以下則說做不的官,不要 “紫羅袍”、只求 “黃綢被”,好蓋著睡覺?!耙颤N哥” 是語詞,按 【叨叨令】 的格式,第五、六句意重復,句尾必加 “也么哥” (或也末哥),不拘文理,這是一種加強語意的寫法,是為定格。此外,一、二句,三、四句一般說來都用偶句。【倘秀才】、【滾繡球】 兩曲述說不愿做官的理由。【倘秀才】 中 “十萬根” 以下兩句對偶,用夸張的筆法寫他一睡不起,用十萬根更籌和七八個記時的銅壺漏的水,都算不清他能睡多少時刻。他最恨的是報曉雞,鮮花盛開的春晨也引不起興趣,更不會因賞月耽誤睡眠。像這樣的嗜睡,怎能打理公事? 由于皇上許諾他當個閑差,于是他又進一步強調不能做官的原因。在 【滾繡球】 中,不但強調嗜睡的習性,還說明他“貪閑身外全無事” 的稟性,這才是事情的本質。隱士的性格不同、喜好不同,自有不同的表現,有的愛喝酒,有的愛釣魚,有的愛游山玩水,而陳摶獨愛睡覺。然而避世獨立,遠離紅塵,卻是共同的處世態度,也是與宦途中人根本的不同之處。他們情愿過簡單的、返璞歸真的生活: “愛穿的蔀落衣,愛吃的藜藿食”,視榮華富貴如過眼煙云,對世事漠然處之。蔀落衣意為粗劣的衣服。
皇上對陳摶的處世態度不滿意,用孔夫子的話: “君子周而不比” 來說服他,讓他“擴其獨樂之懷,普其兼善之量”,出來做官。下面兩曲是陳摶對皇帝話的回答?!咎刃悴拧?曲全用孔子的話來回答。他說自己不是君子,做不到 “周而不比”,又說自己是 “小人窮斯濫矣”?!爸芏槐取?意為忠信而不結朋黨,“周” 也可作親和解,因忠信而有親和力?!案F斯濫” 意為遇到困窮的時刻便管不住自己,做不該做的事。這當然是反話,是用來說明有的事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去辦事?!爸居诘?,依于仁,據于德”,也出于《論語》。這幾句是說自己本來是要依照圣人的教導去做的,是要 “用賢退不肖”,但可能到頭來卻會“舉枉錯諸直” (也出自 《論語》),意思是用不正直的人,而使好人退避三舍。這一曲大意是說自己不能應付復雜的官場,會辦錯事。
【滾繡球】 曲則更進一步述說富貴如煙云的思想。認為做高官最多也就能在“故紙” 上記上幾行; 無非是生活好一些而已。至于說到 “君臣之道”,那更是空話。自古以來,有多少血染云陽,死無葬身之地的大臣。這就是他認為 “不如歸去來兮” 的原因。這一曲是陳摶不肯做官的重要理由,他身經亂世,興亡事見得太多,官場中的爾虞我詐、反覆云雨的事令人心寒,他已把世事看透。當然,在皇帝面前說這些話,確實有沖撞“圣意” 的嫌疑,不過,他的話確實概括了某一方面的歷史現象,加上他的特殊身份,皇上倒沒有計較。
可以看出,陳摶辭官的理由中,最強調的是他特別嗜睡,不能臨朝,更不能視事,這是作者忠實于傳說故事的緣故。但也有夸大之處,瞿灝云: “睡時節,幕天席地,二三年喚不起。較百余日之說已夸誕矣?!?傳說陳摶一睡百日,而此劇中又加夸大。馬致遠篤信道教,有人稱他為 “馬神仙”,在這里,他確實已將陳摶神化了。明人朱權《太和正音譜》 說: “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鳳?!?又說: “其詞典雅清麗……有振鬣長鳴,萬馬皆喑之意?!?明人對馬致遠的曲作評價很高。在這幾首曲中,我們可以看到其詞音調和諧,流暢而有氣勢; 雖然對偶、用韻的安排都很妥貼,卻看不到雕琢的痕跡; 而且,還運用生動的口語,使曲意流動活潑。這些都是馬致遠作品可圈可點的藝術特色。
上一篇:《裴少俊墻頭馬上》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西廂記》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