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水龍吟 牡丹》
曉寒慵揭珠簾,牡丹院落花開未?玉欄干畔,柳絲一把,和風半倚。①國色微酣,天香乍染,扶春不起。②自真妃舞罷,謫仙賦后,繁華夢、如流水。③ 池館家家芳事。記當時、買栽無地。④爭如一朵,幽人獨對,水邊竹際。⑤把酒花前,剩拚醉了,醒來還醉。⑥怕洛中、春色匆匆,又入杜鵑聲里。⑦
【注釋】 ①此三句語本徐仲雅《宮詞》詩:“內人曉起怯春寒,輕揭珠簾看牡丹。一把柳絲收不得,和風搭在玉欄干。” ②國色、天香,均為牡丹名品。《摭異記》:“太和中有程修已者,以善畫進。會內殿賞花,上問修已曰: ‘今京邑傳唱牡丹詩誰稱首?’對曰: ‘中書舍人李正封詩:‘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扶春不起:形容牡丹初蕾未放之態,如纖弱之美女。吳文英《喜遷鶯》詞:“還倩東風扶起。” ③“自真妃”三句:《楊大外傳》:“開元中,禁中重木芍藥,即今之牡丹也。植于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會花繁開,明皇乘月夜召太真妃,步輦從之……遂命李龜年持金花箋賜翰林李白進《清平調》詞三章。”詞中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 謫仙:李白。李白《對酒憶賀監詩序》:“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④“池館”二句:歐陽修《洛陽風土記》:“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白居易《買花》詩:“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家家為習俗,人人迷不悟。”羅隱《牡丹》詩: “買栽池館恐無地。” ⑤幽人:隱士貞人。孔稚圭《北山移文》:“或嘆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游。” 水邊竹際:段成式《酉陽雜俎》:“牡丹前史中無考,惟謝康樂始言永嘉水間竹際多牡丹。”爭,猶怎也。⑥剩:猶直也。拚:甘愿之辭。周邦彥《解連環》詞;“拚今生對花對酒,為伊淚落。” ⑦洛中:即洛陽。杜鵑:鳥名,一名鵜鴂 。《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辛棄疾《婆羅門引》詞:“落花時節,杜鵑聲里送春歸。”蘇軾詩云:“一聲啼鴂畫樓東,魏紫姚紅掃地空。”
【譯文】 曉色輕寒中慵懶地掀動珠簾,探望院落中的牡丹開花沒有?只見院中玉欄干畔,一把柳絲,隨風半倚。國色微酣輕紅,天香乍染淺黃,稚瘦纖弱,尚無力扶助春色。自從楊貴妃沉香亭畔舞罷,謫仙李白應制賦花之后,名花傾國兩相歡的繁華盛況已成昨夢,象流水一樣一去不返。
還記得當時家家池館爭種牡丹,買栽無地的時尚。怎如今日孤芳一朵,在水邊竹際與幽人獨對。把酒花前,直愿一醉方休,醒來之后又醉。只怕洛陽牡丹,好景不長,春色匆匆隨著杜鵑聲起而衰逝。
【集評】 清·許昂霄:“明雋清圓,無堆垛之習。”(《詞綜偶評》)
清·陳廷焯:“牡丹極富艷,作者易入俗態,此作精工富麗,卻又清虛騷雅,絕不作一市井語,詞可占品。結有感慨。”(《云韶集》)又:“以清虛之筆,摹富艷之神,感慨沉至。”(《詞則·大雅集》卷四)
近代·俞陛云:“前七句賦牡丹正面。‘真妃’四句借唐宮遺恨慨天水之消沉。下闋言眾醉盈廷,獨醒何補,詠花亦以自悼。結句言京洛春光雖好,白雁南來,帝業共春光俱逝,但微旨及之,不說盡耳。”(《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總案】 此詞詠牡丹而能不耽于俗絕,創造出清虛騷雅、感慨沉至之境界,乃在于詞人眼中的牡丹,不是作為審美愉悅的觀賞對象,而是某種心境的表現媒介。詞人著眼的不是牡丹,而是牡丹的典事人物所蘊含的盛衰變故。在今昔賞花情景的強烈對比、及其一筆掃空的跌宕頓挫中,傳達的自然不是花予人的單純形式美的愉悅,而是沉郁頓挫的今昔盛衰之感。
上一篇:辛棄疾《水調歌頭 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陳亮《水龍吟》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