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臨江仙》原文賞析
寄德新丈
自笑此身無定在,北州又復南州。買田何日遂歸休。向來元落落,此去亦悠悠。
赤日黃塵三百里,嵩丘幾度登樓。故人多在玉溪頭。清泉明月曉,高樹亂蟬秋。
本詞標題是“寄德新丈”。德新姓王名革,“為人有蘊藉,善談笑”“交游滿天下”,獨許欽叔與遺山為莫逆。(《中州集》)此詞是遺山三十三歲時所作。開頭先說自己來去匆匆,沒有個安定的時刻。自從廿五歲時家鄉忻州秀容縣(今山西忻州市)被敵軍攻陷,兄長好古遇害,全家開始過流亡生活。廿七歲時舉家南下,廿九歲移居登封(今河南縣名)、昆陽(今河南葉縣),三十三歲時曾去孟津(今河南縣名),后又回登封。這期間他還幾次赴京應試,落第而歸,可說是國破家何在,本身又碌碌無成,所以頗為失意。“自笑”,帶有漫不經心而有些感慨的味道,較“自嘆”含蓄而少憤然之氣。第二句是說自己家鄉本在忻州,所以說是北州。如今因兵亂移家登封,在洛陽以南,在當時可以說是南州。從北方家鄉遷居南邊,實在出于無奈,只是思鄉之心卻無時或已。“買田”句就道出了他心中的夙愿: 哪一天才能回歸家鄉,種上幾畝田,過幾天太平日子呢? “休”是語助詞。
“向來”兩句陳述自己的思想和處世態度。本來自己是“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 (左思《詠史》)為人落落寡合,豁達為懷; 今后也將悠然物外與世無爭。 隱居歸農是平昔愿,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經過這番表白后,詞意結合題意,轉入下片。
下片記敘與故交聚首于嵩山。先陳述他跋涉數百里,冒著炎陽,風塵仆仆地避亂到登封、昆陽等地,并在昆陽買房置地,暫時棲身。“嵩丘”兩句,嵩丘指嵩山,在今登封之北,古稱中岳。中峰為峻極山,西峰是少室山。峻極峰是嵩山最高峰,有少林寺等古跡。玉溪,在嵩山。作者在《水調歌頭》小序中云:“賦德新王丈玉溪,溪在嵩前費莊,兩山絕勝處也。”詞中還說: “嵩高大有佳處,元在玉溪頭。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藤兩岸,村落帶林丘。今日好風色,可以放吾舟。”在這山水佳處,故交舊游都在此登樓游賞,“昨夜半山亭下醉,窪尊今日留題……外人初到故應迷。桃花三百里,渾是武陵溪。” (《臨江仙》)從這些詞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懷念著與王德新等故交在玉溪歡聚的日子。
最后兩句,非常生動地描述了當初在玉溪流連忘返的情景: 許多朋友從“清泉明月”的靜夜,歡聚到月輪西墜的清晨; 從“高樹亂蟬”的炎夏,游玩到蟬聲漸寂的清秋。此情此景,何等令人懷念。“清泉明月”與下片開頭“赤日黃塵”相對,“高樹亂蟬”與全篇開頭的“此身無定”相映,使人味之無盡。王德新收讀此闋,一定也會感慨無端吧!
上一篇:《元好問·臨江仙》原文賞析
下一篇:《劉迎·烏夜啼》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