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雍
月明如水侵衣濕,臺榭沉沉秋夜長。
坐久高僧禪語罷,澹然相對玉簪香。
這是一首很耐人尋味的小詩。我們初讀此詩,會覺得它像題目一樣平淡:初秋之夜,月色皎潔如水,一僧一俗長談之后,默默地相對而坐。但再讀就覺得不然了。仔細玩味“高僧禪語”和“澹然相對”,你會覺得前邊兩句:如水的月光使人感覺衣裳盡濕和秋夜已深亭臺水榭陰影沉沉,似寫景而非寫景,好像在說什么景外之意。
理解這首詩,先要說說“禪語”一詞。“禪語”,佛家的話頭。“禪”,梵語,意思是靜慮,為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之一。中國佛教的禪宗主張以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禪宗反對讀經誦論,以為佛性本自天然,不假雕琢。他們往往采取十分簡單的,你問東,他說西,你問此,他說彼的“繞路說禪”的方法,來讓人領悟佛理。這些話頭,稱之為“禪語”。第四句的“澹然”,也可寫作“淡然”,僅從字面理解的話是“淡漠地”。“玉簪”,玉簪花,秋季開放,氣味芳香。
其實本詩是另有深意的。作者與高僧一番交談之后,內心受到啟發,他對身邊平平常常的景與物有了不同于一般的感受,水榭亭臺正如塵世具色象的萬物,其具體形態似乎逐漸隱入無邊的沉沉昏夜,而自己的本覺真心,則一時清澈明凈,恍然與明月合一,普現于水榭亭臺及一切客觀事物之中。這種“物我兩忘”,唯有一心的境界,是禪宗的最高境界。詩中所謂“月光如水”,身清如洗,“澹然相對”,唯聞玉簪花香,正是他對佛教教義有所領悟的一種暗喻。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他受到了高僧的啟發,和尚說完之后默然,他也默然,這不是無言,而是一種默契,對方所說的禪理他領悟了,互相之間達到了高度契合,他感受到了一種宗教情緒的激蕩,玉簪花香氣襲人,物我兩化。詩已不是說具體事或景,而是談一種感受,一種頓悟之后的滿足。
唐以來,士人多對禪宗感興趣,宋代尤甚,元雖喇嘛教盛行,但在漢族知識分子中談禪之風還是很盛的。這首詩從題目到內容全似平常,反映的卻是特定條件下的特殊感受。初秋之夜本來就涼爽宜人,容易啟人思竇,又經一位高僧的點撥,加以當時社會佛教思想流行,所以作者產生了這種超脫、神入化境的感受。
隱含禪機的詩,從唐以來是很多的,試讀王維的后期作品可見一斑。這首詩,藝術功力當然難望王維詩于項背,但其意思卻是相似的。
上一篇:元淮《春閨》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楊維楨《雨后云林圖》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