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蘇武令》
塞上風高,①漁陽秋早,②惆悵翠華音杳。③驛使空馳,④征鴻歸盡,不寄雙龍音耗。⑤念白衣,⑥金殿除恩,⑦歸黃閣,⑧未成圖報。誰信我、致主丹衷,⑨傷時多故,⑩未作救民方召。(11)調鼎為霖,(12)登壇作將,(13)燕然即須平掃。(14)擁精兵十萬,橫行沙漠,奉迎天表。(15)
【注釋】 ①塞上:邊防線上。②漁陽:古郡名。戰國燕置,唐時河北道的薊州改稱漁陽郡,轄地在今北京市東面的地區。此指北方。③翠華:皇帝儀仗隊中用翠鳥羽毛作裝飾的旗幟,常借指皇帝。此指宋高宗。建炎間(1127—1130),高宗的小朝廷在江浙一帶四處奔逃避難、行止不定。一般臣民難知其確信,故有音信杳然的感嘆。④驛使:信差,傳遞公文信件的人員。⑤雙龍:指宋徽宗、欽宗。北宋滅亡后,他們被金兵俘虜北去。音耗:音信。⑥白衣:古代稱無官的平民為白衣。⑦金殿:皇宮內的金鑾殿。除恩:授官加恩。⑧黃閣:漢代丞相聽事的門叫黃閣。此指作者官至宰相。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即位后,首任李綱為宰相,但李綱為相僅七十五日便被罷職,未能全面施展他的政治、軍事才略,故下說“未成圖報”。⑨丹衷:丹心、忠心。⑩多故:多挫折。此指宋高宗聽信投降派的讒言,把他罷職、貶官。(11)方召:指周朝的方叔、召虎。二人為輔佐周宣王中興的大臣,后因以方,召稱國家的重臣。《晉書·王鑒傳》:“愚謂尊駕宜親幸江州,然后方召之臣,其力可得而宣。”(12)調鼎:喻宰相治理天下,如鼎之調味。霖:雨。比喻有蓋于天下百姓的功德。(13)壇:用土筑的高臺,古代盟誓、封拜大將等皆用之。(14)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后漢書·竇憲傳》載竇憲出擊匈奴,大捷后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此處借指北方的金兵。平掃:消滅、平定。(15)天表:天生的儀表,用以稱帝王。此指宋徽宗、欽宗。
【譯文】 北方邊塞上秋高風緊,傷感的是至今朝廷和皇上行止不定。傳遞信件的使臣徒然奔馳,南歸的鴻雁都已飛盡,仍不見有徽、欽二帝帶回的音信。想從前,我從布衣平民到金鑾殿受恩命,官至宰相一品,到如今君恩未報事業未竟。誰能理解我輔佐君王的忠心耿耿,更傷心命運多舛常落陷阱,不能象方叔召虎那樣救民危難使國中興。倘若是我能重宰天下,登上高臺拜大將,一定能將北方的戰火煙塵都掃清。統帥十萬精兵健將,橫行沙漠,去迎回被囚的徽欽二圣。(湯俊峰譯)
【集評】 宋·趙彥衛:“紹興初,盛傳《蘇武令》詞,……云李丞相綱作,未知是否”(《云麓漫鈔》卷十四)。
現代·唐圭璋:“李忠定綱,忠肝義膽,發為詩馀,亦慷慨沉雄。……此詞紹興初盛傳。初敘塞上荒涼景象,及國主蒙塵之慘。次敘孤臣報國忠忱及救民宏愿。末敘受知領兵,決心抗敵,必無不勝之理。入則宰輔,出則大將,天下安危,系于一身,觀詞之吐露,可以識其精忠矣”(《詞學論叢·讀詞札記》)。
【總案】 此詞作于建炎末、紹興初(1130—1131)。其時李綱遭貶,離開了火熱的抗金前線,但他的心仍憂念著民族的生死存亡,他渴望能夠再度出將入相,率領精兵,平滅強敵,收復中原,橫渡沙漠,迎回二帝。精忠慷慨,堪為岳飛《滿江紅》的前奏曲。此詞也體現出李綱作為政治家的深沉的氣質個性,情緒怨而不怒,不似岳飛詞的激清澎湃,“壯懷激烈”。
上一篇:賀鑄《芳心苦》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