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史達祖·秋霽》史達祖
史達祖
江水蒼蒼,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虛閣先涼,古簾空暮,雁程最嫌風力。故園信息。愛渠入眼南山碧①。念上國。誰是、膾鱸江漢未歸客②。還又歲晚,瘦骨臨風,夜聞秋聲,吹動岑寂。露蛩悲、清燈冷屋,翻書愁上鬢毛白。年少俊游渾斷得。但可憐處,無奈苒苒魂驚,采香南浦,翦梅煙驛③。
注釋 ①渠:它。此處指“南山”。②“膾鱸”句:《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張翰)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以歸。”③翦梅:《荊州記》載:“陸凱、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并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溪山秋霽圖(局部) 【宋】 王詵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
鑒賞 這首《秋霽》詞,是史達祖被貶江漢時的作品。史達祖是開禧三年(1207)被黥面流放到江漢一帶的。開禧北伐失敗,史彌遠政變,太師韓侂胄遇害身死,他被牽連下獄,家產也被抄沒。寫作此詞時他被貶已有幾年時間,大約作于嘉定五年(1212)前深秋時節。
此詞和《齊天樂》一樣,都寓有身世之慨,命運之悲,是一首傷秋懷歸的詠懷詞。詞的上片處處皆有秋的悲涼和懷歸的愁郁。“江水蒼蒼”,已有秋的肅殺之感。“倦柳愁荷”,是秋氣至而百物凋。“共感秋色”,一個“共”字,道出內心凄惶之情。“虛閣先涼,古簾空暮”,皆是極荒涼之景象,亦是懷念故園之襯托。“雁程最嫌風力”,是難得故園消息,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膾鱸江漢未歸客”,用張翰見秋風而歸典,張翰可歸而己不可歸,詞寫至此,情感更加抑郁。
詞的下片仍然不離秋的悲涼,而由懷歸之情轉為身世之恨。“瘦骨臨風,夜聞秋聲”,是不堪凄涼語。秋風“吹動岑寂”,是寒上加寒,冷上加冷,孤獨寂寞之情更甚。“露蛩悲、清燈冷屋,翻書愁上鬢毛白”,是自況語,屢用潘岳未老頭白典,飽含身世凄涼、命運多舛之恨。“但可憐處”幾句,是客中送客,本已身處貶所,寄遠之際更多一番不足為外人道的苦情。
整首詞將傷時悲秋、嘆老嗟卑、抑郁懷歸、凄涼送客、自傷身世等幾種錯綜復雜的感情交織融匯在一起,充滿沉郁蒼涼之感。
在結構上,此詞細針密線,常常通過回憶、聯想、想象等手法,前后回環,彼此照應,頗有曲折含蓄之妙。如詞中之江水、柳、荷、虛閣、古簾、清燈、冷屋等都是實景,而“愛渠入眼南山碧”“年少俊游渾斷得”“翦梅煙驛”則是回憶與想象。眼前景與過去之回憶和未來之想象穿插交織在一起,虛虛實實,搖曳生姿,使詞作的時空結構獲得了延展,增加了詞的曲折含蘊美。(常迎春)
煙江疊嶂圖(局部)【明】文徵明 遼寧省博物館藏
上一篇:《兩宋詞·張耒·秋蕊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黃大臨·青玉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