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芳心苦》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②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③ 返照迎潮,行云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④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⑤
【注釋】 ①芳心苦:本篇詞調(diào)為《踏莎行》,“芳心苦”是作者根據(jù)文義改題的新名。亦自殘宋本《東山詞》卷上抄出。②回塘: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卷四《賦乙·京都中》錄漢·張衡《南都賦》:“分背回塘。”唐·李善注引三國魏·張揖《廣雅》:“塘,堤也。”別浦: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九《水部》下《浦》引晉·周處《風土記》:“大水小口別通為浦。” ③“斷無”句。唐·崔涂《殘花》詩:“蜂蝶無情極,殘香更不尋。”斷無,絕無。慕,愛慕。“紅衣”句:唐·羊士諤《玩荷花》詩:“紅衣落盡暗香殘。”趙嘏《長安晚秋》詩:“紅衣落盡渚蓮愁”。紅衣,喻指蓮荷花瓣。北周·庾信《入彭城館》詩:“連浦落紅衣。”芳心苦,蓮子有心纖細而色碧,味苦。④返照:太陽落山時,天空因反射作用而短時間地發(fā)亮。“依依”句:唐·李白《淥水曲》:“荷花嬌欲語。”杜牧《朱坡》詩:“小蓮?fù)抻Z。”騷人:本指賦《離騷》的屈原,后亦泛指詩人,尤其是憂愁失志的詩人。按《離騷》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之語,故此處托想蓮荷引騷人為同調(diào)。⑤“當年”句:唐·韓偓《寄恨》詩:“蓮花不肯嫁春風。”無端:平白無故、沒來由。
【譯文】 在楊柳掩映的彎環(huán)的堤畔,在鴛鴦嬉戲的偏僻的水浦,綠萍漲滿,阻斷了采蓮船兒的來路。絕沒有蜜蜂、蝴蝶愛慕蓮花那淡淡的清香,她紅色的花瓣凋落殆盡,結(jié)成的蓮子呵,心兒是那樣的苦!
夕陽的回光迎接著晚潮,飄動的云彩挾帶著暮雨,蓮姑娘依戀地仿佛在和憂愁失志的詩人晤語:當年我不肯輕率地嫁給春風,誰知道如今卻莫名其妙地被秋風所耽誤!
【集評】 清·許昂霄評“斷無”二句:“身分。”又評“當年”二句:“有美人遲暮之慨。”(《詞綜偶評》)
清·陳廷焯:“此詞必有所指,特借荷寓言耳。通首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有多少惋惜,有多少慨嘆!淋漓頓挫,一唱三嘆,真能壓倒今古。”(《云韶集》卷三)又:“此詞《騷》情《雅》意,哀怨無端,讀者亦不自知何以心醉、何以淚墮。”(《白雨齋詞話》卷一)
近代·俞陛云:“屏除簪紱,長揖歸田,已如蓮花之褪盡紅衣;乃洗凈鉛華而仍含蓮子中心之苦,將怨誰耶?故下闋言當初不嫁春風,本冀秋江自老,豈料秋風不恤,仍橫被摧殘:蓋申足上闋之意也。”(《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總案】 詞人才兼文武,素有治平天下的遠大抱負,但由于是武官而非進士出身,在右文抑武的宋代,本就難以得到朝廷的賞識和重用;更由于他志行高潔,不阿權(quán)貴,故在北宋后期新舊兩黨交替執(zhí)政的任何時候都不得志,始終沉淪下僚。此詞即借詠蓮?fù)略V自己懷才不遇的一腔政治憤懣,人與花打成一片,比興卓絕,寄托遙深。唐人高蟾應(yīng)舉下第后有絕句云“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春風怨未開”,竟以此被權(quán)貴們認作不務(wù)躁進,遂爾策名進士,平步青云。讀其詩,總覺得是有意向壟斷科舉大權(quán)的上層統(tǒng)治集團賣乖,不免有矯情作偽之嫌。相比之下,詞人不平輒鳴,反見得坦蕩任真。況且壓抑人才固是封建制度的一大弊病,詞人的遭遇不僅為個人悲劇,故詞中這怨悱憤激,自有其積極的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在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上,此詞繼承了《離騷》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傳統(tǒng)。但《離騷》表現(xiàn)為“香草一君子”、“美人一君子”之分喻并列型式;此詞則是“香草一美人一君子”三重架構(gòu),即先以香草比美人,再以美人比君子,象外成象,比中有比,蓋學《騷》而能自成面目者。
上一篇:晁端禮《綠頭鴨詠月》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李綱《蘇武令》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