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商隱·祭小侄女寄寄文》鑒賞
正月二十五日,伯伯以果子弄物,抬送寄寄體魄,歸大塋之旁。哀哉!
爾生四年,方復本族。既復數(shù)月,奄然歸無。于鞠育而未深,結悲傷而何極。來也何故? 去也何緣?念當稚戲之辰,孰測死生之位?
時吾赴調(diào)京下,移家關中,事故紛綸,光陰遷貿(mào),寄瘞爾骨,五年于茲。白草枯荄,荒途古陌。朝饑誰飽? 夜渴誰憐? 爾之棲棲,我有罪矣。
今吾仲姊,返葬有期,遂遷爾靈,來復先域。平原卜穴,刊石書銘,明知過禮之文,何忍深情所屬。
自爾沒后,侄輩數(shù)人,竹馬玉環(huán),繡襜文褓,堂前階下,日里風中,弄藥爭花,紛吾左右,獨爾精誠,不知所之。況吾別娶已來,胤緒未立,猶子之誼,倍切他人,念往撫存,五情空熱!
嗚呼! 滎水之上,壇山之側,汝乃曾乃祖,松槚森行; 伯姑仲姑,冢墳相接。汝來往于此,勿怖勿驚。華彩衣裳,甘香飲食,汝來受此,無少無多。汝伯祭汝,汝父哭汝,哀哀寄寄,汝知之耶?(《樊南文集》)
唐武宗會昌年間的正月,李商隱回河南滎陽故鄉(xiāng)遷葬其二姊與侄女寄寄,分別寫了祭文。
祭文自然為死者而作,其實更要緊是寫給活人看,了解這一點便成功了。在這方面,《祭小侄女寄寄文》 堪稱典范。
文章從頭至尾抓住一個“情”字來寫。寄寄從小寄養(yǎng)在外,4歲才領回來,本當可以享受鞠育之恩,不料數(shù)月后就死了。生命太短暫,太無緣無故了! 死后又因種種原因,葬于異鄉(xiāng),五年里荒冢孤墳,就象活著時一樣缺乏照料,此等遭際,怎不叫人傷心! 此乃人之常情也。而遷葬時在寄寄墓前特意擺上她所喜愛的果子、玩具; 又每當看著侄輩們身前裾后追逐游戲時,不見寄寄近在,便心里呼喚寄寄靈魂現(xiàn)在何處,這是作者與死者之間倍切他人的“猶子之誼”了。文章邊敘事邊抒情,如同一句一泣。
文章的另一個特點是通篇用第二人稱,就象是與死者親切交談,尤其“汝來往于此,勿怖勿驚……”等句,仿佛寄寄還活著,關照其飲食冷暖無微不至,真叫人心酸不已。當讀到“汝伯祭汝,汝父哭汝,哀哀寄寄,汝知之耶”時,讀者也要哀不自禁了。
從文體上說,本文有駢有散,行文優(yōu)美流暢,當不啻作祭文讀。
上一篇:《明·歸有光·祭外姑文》鑒賞
下一篇:《清·王韜·禁食蛙》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