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于謙·石灰吟》原文賞析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間。
這一首詠物言志的七絕,相傳是于謙十七歲在杭州吳山三茅觀讀書時所作。于謙年少時受祖父影響,崇敬文天祥“殉國忘身,舍生取義”的抱負和氣節(jié),用以作為自己立身行事的準則。除此,他還敬慕蘇武、諸葛亮等優(yōu)秀歷史人物,畢生奉作楷模。可見他從小就有雄心壯志。這就是他寫《石灰吟》的思想基礎(chǔ)。
題目中的“吟”字,是詩體的名稱,這里又含有吟詠之意。詠物詩,重點雖不在所詠之“物”,而在“抒情言志”,但后者必須通過“物”才能體現(xiàn)。詩人所寫之“物”是生活中常見的石灰,故四句詩都不離“石灰”二字。首句寫開采石灰石,說明石灰的出處。石灰由石灰石燒煉而成,石灰石“出” 自 “深山”,說明路途之遙遠; “千錘萬擊”形容石灰石之堅硬,可見開采之難。“出深山”,既言開采之難,又寫運輸之艱。這是取得石灰的第一步,故先寫。接著第二句“烈火焚燒若等閑”,寫石灰的煉制過程。這是在有了石灰石后,進入第二道工序,即制作石灰的關(guān)鍵性過程。“烈火焚燒”,極言火力之猛,爐溫之高,時間之長,非此不能成為石灰。面對這進一步的“考驗”,詩人用擬人法寫石灰石的態(tài)度是“若等閑”,好像很平常,毫不畏懼。這既是對“烈火焚燒” 而言,又同時兼及上一句的“千錘萬擊”。這就賦予石灰以品格之美——為了由石灰石變成于人們有用的石灰,甘愿經(jīng)受嚴酷的磨煉。以上兩句是第一層,寫石灰的采制。
后二句是第二層,轉(zhuǎn)寫石灰的使用。第三句 “粉骨碎身全不惜”,寫石灰的浸泡,說明石灰的分解過程。有了成塊狀的生石灰(當然也自有其用),還要用水浸泡使之分解成粉狀的熟石灰,以派用場。“粉骨碎身”一語極形象地說明了這一分解成粉末的過程。這就較錘擊和焚燒更進了一層,而石灰的態(tài)度也進了一層,是“全不惜”,毫不可惜。這里仍用擬人法,如果從石灰石之所以要成為石灰以服務(wù)于人的初衷來說(從末句更可明白),詩人賦予石灰的則是勇于自我獻身的精神。“粉骨碎身”,主要是就浸泡分解而言,同時也兼及開采時的“千錘萬擊”和燒煉時的“烈火焚燒”。這就使詩前后都有了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末句 “要留青白在人間”,寫石灰的使用,總綰上文,點明題旨。有了浸泡好后的熟石灰,就可用以砌墻抹壁了。“青白”,表面上是指用以砌墻抹壁的熟石灰的顏色,實際上是在“擬人”的前提下用諧音雙關(guān)手法,表明要把“清白”的名聲留在世上。這最后一句,總括了前三句所寫石灰開采、燒煉、浸泡的原因和目的,即一切為了使用,也就是為人民的利益而獻身,這就進一步賦予石灰以高尚的人品。
“詠物以托物寄興為上”(薛雪《一瓢詩話》)。這首詩表面上句句詠石灰,實際上字字寫人。托物言志,寓意極深。這從詩中多次用擬人法中即可看出。再聯(lián)系詩人的具體情況來看,于謙祖父明洪武初年曾官工部主事,但到了父親于彥昭時,不曾出仕,家道中衰,但他不因家境貧寒、地位卑下而消沉泄氣,相反卻以歷史上的優(yōu)秀人物為榜樣,刻苦自勵,決心從艱苦的磨煉中去建樹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實現(xiàn)自己勤政濟世的遠大抱負。由此可知,詩中明寫開采石灰石之艱難,實則暗寓詩人決心從磨煉中成長;明寫石灰石視火燒“若等閑”,實則暗寓詩人在磨煉中的不畏艱險;明寫石灰的“不惜”“粉骨碎身”,實則暗寓詩人勇于獻身的精神;明寫石灰的“要留青白在人間”,實則暗寓詩人不平凡的抱負和正直的人格,以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jié)。因此,此詩是少年于謙以石灰自喻的誓言。再從他一生的言行、最后的遭遇和表現(xiàn)來看,此詩又成了他作為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的真實而生動的寫照。
此詩取材新穎,比喻形象生動;字句鏗鏘有力,氣勢坦蕩;立意高遠,思想深邃;真切感人,讀之令人鼓舞,堪稱詠物詩之上品。
上一篇:古詩《元好問·眼中》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馬祖常·石田山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