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清平樂》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1。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2?! 〈簾o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釋】
1. 這句說,春天的消逝沒有留下一點蹤影。
2.喚?。簡緛?。取,語助詞。
3.因風:乘著風勢。
【譯】
春天呵,漸漸消失了
你的腳步
悄悄地,誰也看不見
你的歸路。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
的去處,
請呼喚春神歸來,與
我同住。
可是,誰又知曉春的
蹤跡?
除非,去問一問
黃鸝。
誰人解得黃鸝
的百囀千啼?
順著風兒,它飛過了
薔薇。
【評】
這是一首絕妙的“春”的詠調(diào)。其意境似乎很熟悉,在王觀的“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歐陽永叔的“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蝶戀花》)中都可看到此詞的影子,但細細品味,此詞又不是前哲之詞的簡單綜合與復制,而是在揉進了黃山谷的個人遭際,對前詞的獨特的審美感受之后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詞。黃庭堅在作詩方面提倡“點鐵成金”,此詞之作,也有此意,而且可以視為點金銀而成為更寶貴的寶石。
如果說,王觀之詞妙在以美人與美景之間比喻的新奇,永叔之妙在揭示一位貴婦人心靈深鎖之“深”字,山谷此詞則妙在將“春”字賦與某種品格,深刻刻畫了她的寂寞無奈。至于這種品格到底喻指什么,卻又讓人有似此又彼,既確定又不確定之感,而不似前二者之或寫山水、或寫貴婦之明確。
此詞若設題目,當作“詠春”,或作“春之寂寞”,故詞人起首便發(fā)問:春,你就要歸去了,你要歸往何處呢?可是,世人又有誰能知道春的歸路呢?給這個世界帶來勃勃生機。受到人類頂禮膜拜的“春”卻無人知其歸處,此誠可悲可嘆之一也;而春只得獨自寂寞地走在自己的歸路上,可悲可嘆之二也。“寂寞”二字為全詞之眼,亦是春這總體形象之概括;詞人明知無人可知“春”之歸處,偏偏去假設,“若有人知春去處”的話,請你務必留住美好的“春”吧!明知其不可卻偏要作此假設,更增加了可悲可嘆的委婉深曲,此為其三。
過片之后,詞人并不轉題,而是過片不過,繼續(xù)深入想象。探討“春”之歸宿的命題使詞人神游夢回,終于想到:呀!對了,可能那婉轉鳴啼的黃鸝鳥兒知道,此處作一轉折,在可悲可嘆之情中,宕出一筆,尤見詞人之癡情也。黃鸝也許真的知曉,只可惜無人曉得她那百轉千啼的歌喉,究竟唱些什么,她順著風兒飛過薔薇架。詞人之傾心聽、遠目送之癡呆,活現(xiàn)于紙面上。
“春”到底是什么?當然,她是一個美好的季節(jié),但又絕不僅僅是個節(jié)候,她也許還是人的青春,一個時代的青春,一種美好事業(yè)的追求,一次美妙愛情的際遇等等,令讀者可以馳騁想象。這種“審美意象的多義性與模糊性給欣賞主體提供了自由創(chuàng)造的契機”(王兆鵬語)。
上一篇:李煜《浪淘沙》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周邦彥《渡江云》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