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游齊山記》原文與賞析
王哲
齊山如臥虎然,首于申,尾于寅,延慶院南向,據其胸也,其棟宇橫架巖石,林麓間望之,麗若圖畫,為是邑名山之勝也。端平二年,提舉王伯大扁其外門曰“齊山洞天”。由松徑而入數十步,至中門,躡蹬道而上,扁曰“云梯”。前為藏殿,后為佛閣; 東西跨壑立亭,曰一覽,高敞可愛。其后曰妙空巖,元祐初蔣之奇命名也。其罅有一石,擊之如鐘磬,曰丹砂。由法堂而北,曰蕉筆石,張公祐以蕉書石壁故名。東有昂藏者,曰新巖; 有泉滴瀝而下者,曰春溜,張時修刻大壽字于左。前有亭,曰“云壑”。
躡石分道而北上,曰武功巖。正北有上清巖,一名觀音巖,西北有寄隱巖,南有石壁如屏。又數步有石窟,泉滴滴可飲一人,名一人泉。又東三步,絕石棧,臨上清巖,曰寄隱巖。又西北至竇云巖,兩石對峙如洞門,有紫薇亭。北至小九華峰,峰巒聳拔,肖九華之勝也。下有石坑,深險不可入,俗呼無底洞。由云壑分道而南約數步,曰漫巖。又二十六步,曰唐公巖。西北有洞,曰九鼎,又曰集仙,袤三丈,廣半之。北上至峰之巔,曰翠微亭,唐刺史杜牧九日登高賦詩處,下瞰陂澤及清溪,州治關其前,長江繚其外,最為臨眺之佳境。此見于齊山之右者然也。
由翠微循山脊,捫磴攀蘿,崎嶇東下約二里,至華蓋洞,石勢輪囷如車蓋,高約三四丈,其下可容數十人; 西有一丈,可盤折而入,飛鼠甚多,執燎照之則回翔,故名石燕洞。西北有玉柱巖,深可一丈。北有蓮子洞,深可二丈。由彼而上,有危檐杰棟巋然屹立于東崖之巔者,繡春臺也。鶴山魏了翁書“北睇江淮”在目。由北而下,漸覺山環抱、地平夷,而樹木陰翳之中,有繡春道院,依石為扉,傍翼兩室,曰仁靜、曰智樂。左有洞,曰新興。坎級而下,豁然明敞,壁立數仞,嘉定間史定之又刻曰史巖。傍有繡衣石一洞,秉燭而入,有跡蜿蜒,或指為潛虬。別有洞曰左史。左史者,州守李芃也,杜牧代之,故為立洞名。又兩石夾道約數十步,過一石門,傴僂而入,得平地可三數丈,如壺中之天,故曰壺天。石眼有泉一泓,可掬而飲之。過繡春臺數百步,有二洞,東曰獅子,西曰圓頂,有泉如乳,舊逸一洞名,今特因其形而命之。此見于齊山之左者然也。
若夫山北之景,則從道院左邊而下。太守李方玄以山無溪澗之澤,乃沿其北址筑防貯潦,廣十馀尋,深數丈,長三里,芰荷魚鱉可育而蕃,今遺址尚存。東有虎嘯巖及石虎洞,中有石如虎蹲,皆險絕不可上。而中有九曲水,石勢縈回,山泉清澈,天造地浚,殆類人為; 又有茂林修竹隱映于上,宛然蘭亭氣象也。有醒翁巖,巖有醒翁石,舊有亭而今不存。又有待巖者,最遠而大,迤邐而西達于長堤,則一山之景盡矣。李芃刻有待巖者,言有待而存也。
然齊山之泉大小凡十一,而半巖為勝,玉壺、連星為奇,飛觴、濯纓為大。巖壁之號凡十九,而有待為大。巖壑之號凡十九,而上清為最。洞之號凡十四,而潛虬為清幽。游者徜徉乎山間,而窮日之力不能遍覽。今歷久而湮蕪不可復考,姑錄所傳聞者于右,馀闕疑焉。齊山在府東南三里,山有群峰,勢皆齊等,故曰齊山。或云唐刺史齊映嘗好此山,因名。巖洞三十有二,亭臺二十有馀,周回二十里,山形腸蟠腹捆,半峻箕張。其氣候,雨焉而骨脅立,日焉而華采浮,晦則云聚欲噴,霽則林靄蔥倩,暑避流漿,寒入挾纊。其中之勝,空巖靈竇,響石飛泉,不可具紀。
宋人游記大抵有二派最負盛名: 一是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派,以抒情為主,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游記并不重在描寫山水,重在表現作者情趣。一是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派,以議論為主,所謂“借題發揮”,借山水以言人生哲理。王哲的這篇游記則不同,是六朝山水小品《水經注》《洛陽伽藍記》的繼承,看似質木無文,其實也是精思獨運。
其一,條理清晰,敘次井然。齊山景觀是一組山,“山有群峰,勢皆齊等,故曰齊山,“有多處視點可觀,作者選擇了景觀集中的主峰,又取先上后下順序,既仆素自然,又易于指點揮灑,全文可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自開頭至“前有亭,曰‘云壑’”。第二部分自“躡石分道而北上”至“此見于齊山之右者然也。”第三部分自“由翠微循山脊”至“此見于齊山之左者然也。”第四部分自“然夫山北之景”至“言有待而存也。”第五部分自“然齊山之泉”至末尾。第一部分主要說外門至中門景觀,第二部分說山頂及右側景觀,第三部分說山左景觀,第四部分說山北景觀,第五部分總結。敘次清晰,不是導游,勝似導游。
其二,繁簡得當,輕重相宜。文章四個部分中對所有景觀介紹又不是一無輕重,而是根據不同情況作詳略不同的指點,如第二部分中:
躡石分道而北上,曰武功巖,正北有上清巖,一名觀音巖,西北有寄隱巖,南有石壁如屏。又數步有石窟,泉滴滴可飲一人。名一人泉。又東三步,絕石棧,臨上清巖,曰寄隱巖……北上至峰之巔,曰翠微亭,唐刺史杜牧九日登高賦詩處,下瞰陂澤及清溪,州治關其前,長江繚其外,最為臨眺之佳境。
這山右景觀有十三四處之多,但少只一句五六個字,多卻有七句四十六字。同時對多處細微景觀一帶而過,而對無限風光盡收恨底的景象,對山水因之生色的歷史佳話用濃墨重彩介紹。在如數家珍時又顯得參差錯落,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美。
第三,描敘結合,景事輝映。全文主要行文方法是敘述,但也并未摒棄描寫,相反,常在畫龍點睛處用描寫,顯得顧盼神飛。如開頭及結尾處:
齊山如臥虎然,首于申,尾于寅,延慶院南向,據其胸也。其棟宇橫架巖石,林麓間望之,麗若圖畫,為是邑名山之勝也。
山形腸蟠腹捆,斗峻箕張。其氣候,雨焉而骨脅立,日焉而華采浮,晦則云聚欲噴,霽則林靄蔥倩。暑避流漿,寒入挾纊。其中之勝,空巖靈竇,響石飛泉,不可具紀。
描繪栩栩如生,不僅不亞于酈道元《水經注》中的精美描寫,而且細看還具有呼應的作用。首段描寫突出山形如虎,且如圖畫的二特征,末段開頭描寫的山勢雄踞正是呼應山形臥虎,而后面多重景色描繪則合成一幅五色繽紛彩圖。
同時在指點風景時又注意故實征引,使景觀顯得不是無人問津知音寥寥,而是眾望所歸,古今同愛,使景與事顯得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上一篇:袁枚《游黃龍山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程珌《游龍井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