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夜搗衣》
收錦字,下鴛機,凈拂床砧夜搗衣。②馬上少年今健否?過瓜時見雁南歸。③
【注釋】 ①夜搗衣:本篇及以下《杵聲齊》、《夜如年》、《剪征袍》、《望書歸》、《邊土候遠》等篇,詞調為《搗練子》,“夜搗衣”等是作者根據文義改題的新名。五首為組詞,皆自殘宋本《東山詞》卷上抄出。搗衣,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二:“古人搗衣,兩女子對立,執一杵,如春米然。……嘗見六朝人畫《搗衣圖》,其制如此。”古代一般紡織品的質地較粗硬,須用木杵在石砧上反復錘搗,使之柔軟,方可制作和穿著。②“收錦字”二句:唐·李商隱《即日》詩:“幾家緣錦字,含淚坐鴛機。”錦字,《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前秦)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鴛機,織機的藻飾辭。床砧:搗衣用的大石板。③馬上少年:指從軍的年輕夫婿。馬上,戎馬背上。《史記·陸賈列傳》:“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健否:健在么?存問之辭。唐·薛調《無雙傳》載劉無雙因蒼頭塞鴻問王仙客近況曰:“郎健否?”“過瓜”句:《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史記·齊太公世家》南朝宋·裴骃《集解》引漢·服虔曰:“瓜時,七月。”雁南歸,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按本句隱喻征人未歸,可參看唐·李元纮《綠墀怨》詩:“別君如昨日,青海雁頻過。”溫庭筠《定西番》詞:“雁來人不來。”
【譯文】 收了錦字下織機,擦凈石板夜搗衣。郎君遠戍健在不?役期已過雁南歸。
【總案】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大一統諸王朝中最孱弱的一個,開國伊始,就不斷受到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擾(先是北方的遼,后來是西北方的夏),因此,經朝廷征發,遠離家鄉、親人而駐守北陲的戍卒為數甚眾。他們既時刻面臨著戰爭和死亡的威脅,又得不到封建統治者的愛恤,親人對他們的牽腸掛肚的擔憂和思念,遂成為極普遍的社會現象。賀鑄的《搗練子》組詞,即摹擬思婦的口吻,通過對其勞動場景的生動描寫,對其心理活動的傳神刻劃,成功地表現了這一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題。組詞共六首,第一首殘缺未選,這是第二首。其哀婉的筆調之下,實潛藏著對于封建統治者的諷譴:“瓜時”已過,惟見大雁南歸,不見征夫北返。思婦還得搗衣寄遠,良人仍須在塞上過冬,朝廷之言而無信,任意延長役期的行徑,豈不昭然若揭?妙在詞中只說雁歸,卻將那“人不歸”的正題留給讀者去想,含毫不盡,味乃深長。
上一篇:張炎《壺中天》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周密《大圣樂東園餞春即席分題》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