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袁枚·雨過》原文賞析
雨過罷焚香,梅花落印床。原非棲枳棘,爭敢薄淮陽。有志為民母,無心學吏商。只嫌空鹿鹿,方寸舊都荒。
袁枚乾隆四年(1739)“入翰林”,“玉堂”三年,出為“外吏”,歷知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縣。他在官清正,“結”“獄”“寧早”,“判妨多誤”(《沭陽雜興八首》)。乾隆九年(1744)“自沭陽移知江寧,別吏民黃河岸上”時,“吏民攀車走,父老泣且言”,一片依依難舍之情。
本詩是乾隆十一年(1746)冬在江寧之作。詩用首句頭二字,“雨過”為題,主要抒發了官務雖閑,未忘為民興利的情懷。
首聯通過“雨過”散衙,“焚香”初“罷”,“梅花落印”書“床”兩個細節,淡淡寫出他的室內幽靜生活:“雨過罷焚香,梅花落印床。”
接著連用四個典故表現自己官職雖卑,卻勤政愛民的心志。次聯寫自己本非置身艱險環境,怎敢因縣令官卑,不盡職責的心情:“原非棲枳棘,爭敢薄淮陽。”上句化用《韓非子·內儲左》“樹枳棘者,成而刺人”語意。它本指枳刺二木多刺的自然現象,但東漢黃瓊稱頌光武帝“繼統”“興業”,“立足枳棘之林”(《臨終疏》),借“枳刺”二字寓指環境的艱難險惡,便給它賦予了政治的內容。詩人自稱:我只不過是個縣令,處境并不艱難,“原非棲”于“枳棘”之上。下句借《漢書·汲黯傳》汲黯“不受”“召拜”淮陽太守的“詔命”,漢武帝“強”令“奉詔”,有“君薄淮陽邪”語事自況。詩人說:我也沒有汲黯的威望,怎敢鄙“薄”淮陽太守,拒不“奉詔”。
三聯更借漢代兩個故事來表現自己只有為民造福之志,決無與民爭利之心:“有志為民母,無心學吏商。”上句用《前漢書》、《后漢書》召信臣、杜詩相繼為南陽太守,為民興利,時有“召父、杜母”之語的故事,喻指自己“有志”效法召、杜“為民”“父母”,與民之好惡相同。下句用《漢書·霍光傳》桑弘羊力主郡國官賣鹽鐵的事,借指自己“無心”去“學”桑弘羊與民爭利,“吏商”不分。
四聯轉而淡化一向懷有的意愿,以只嫌平庸,難展心志的內愧作結:“只嫌空鹿鹿,方寸舊都荒。”上句自嘆:我“只嫌”幾年“為令”,平庸無能,“空”負一生抱負。下句的“方寸”,指心而言。語本 《列子》“方寸之地”,卻作了簡化。這句說:誰知我的衷懷,全成虛話,有如耕地的荒蕪不治一樣。宋代有“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俗語,是說一個人應存善心,教育子孫在這片心“地”上好好耕作,這里隱含此意。
“提筆先需問性情,風裁休劃宋元明。”(《答曾南村論詩》)首重性情,全空依傍,此詩正好體現了袁枚創作的基本觀點。中間兩聯是全詩的核心部分。詩以散衙后焚香賞梅的恬靜生活開頭,以碌碌無為,空懷抱負和內心歉疚收尾。但創作的主要意圖是在突出二、三兩聯,把為民興利除弊作為自己的惟一心志,這是古代勤政愛民的地方官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
兩年前尹制府“奏擢”袁枚為“高郵牧”,因 “停年”違“格”“不果”。但這并不妨礙他在創作上的不懈努力。作者《答曾南村論詩》所說“伶予官退詩偏進”的話,是這種矛盾心情的藝術表達。“一代都存雅頌聲”,我們可以用他的詩句來評價此詩:不僅僅把它看做乾隆初年袁枚為令江寧的政績和抒情獨白,還是堪與“雅頌”媲美的一代佳篇。
采取冷熱適度結合的獨特方法,是此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首尾兩聯寫室內環境與內心慚愧,好像環繞著冷的氛圍,顯示出與“熱中”利祿的俗吏的原則區別。二、三兩聯表現為民興利除弊心愿,都用了反對的形式,則涂抹上熱的色彩。縣令官品雖卑而職責非輕,故應志效召、杜,誓不與民爭利。這是作者羞伍“熱中”于搜刮民脂的貪官惡吏的嚴正立場的藝術表白。正因此詩采取了骨冷神熱的矛盾統一寫法,便使亦冷亦熱的不同生活感情層面,在藝術上取得和諧一致。這一特點值得加以指出。
上一篇:古詩《施閏章·錢塘觀潮》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施閏章·雪中望岱岳》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