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屈原九章·漁父》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①
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②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至于斯?”③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④
漁父曰:
“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⑤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⑥
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啜其醨?⑦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⑧
屈原曰:“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⑨
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⑩
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11)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12)
遂去,不復與言。
【注釋】 ①江:此指湖南境內的沅江,是屈原晚年的流放地。潭:楚方言,深水。②澤畔:水邊。③漁父:漁翁。楚人對老年人尊稱為父。三閭大夫:楚官名,掌管楚王族屈、景、昭三姓的事務。屈原曾擔任過此官。至于斯:來到這偏僻的地方。屈原為三閭大夫,是京官,本不應來到沅江一帶,故漁父有此問。④濁、清:指品德的卑劣與高尚。醉、醒:指對楚國形勢認識的糊涂與清醒。見:被。⑤凝滯:本義是水流不通暢,引申為拘泥、固執。與世推移:隨波逐流。推移,變化。⑥淈(gu谷):攪渾。⑦餔(bu補):吃。糟:酒渣。啜(chuo綽):飲。醨(li離):薄酒。⑧高舉:高出于世俗的行為。舉,行為,舉動。為:表示疑問的語氣詞。⑨察察:潔白。汶(men門)汶:昏暗,此指玷污。⑩莞(wan碗)爾:微笑的樣子。鼓:劃動。枻(yi義):船槳。(11)滄浪(lang郎):水名,漢水的支流,在今湖北省境內。濯(zhuo濁):洗。纓:系帽的帶子。(12)以上四句為《滄浪歌》,是楚地古歌謠,漁父借以勸屈原應適應環境,“與世推移”。
【譯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沅江一帶流蕩,在河邊慢行吟唱。他容顏憔悴,形體消瘦,面色蠟黃。漁翁見了他問道:“先生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來到這偏僻的地方?”屈原說:“世人品行污濁,唯我清高潔凈;眾人昏醉,唯我識見清醒,所以被放逐到這里。”漁翁說:“圣人不會拘泥于外物,他能適應變化,隨著世俗走。世人污濁,你何不攪渾清波激起污泥?眾人昏醉,你何不食其糟、飲其酒?你為何深思熟慮、高出俗人,以致遭受放逐的罪尤?”屈原說:“我聽說,剛剛沐發應彈去冠上的塵埃;浴身之后應抖凈穿戴的衣服。我怎能讓高潔的人格,蒙受外物的玷污?我寧可投身湘江、葬身魚腹;我怎能讓清白的身軀,蒙上世俗的塵土?”漁父聽了,微微一笑,他舉槳劃船邊去邊唱:“滄浪江的水流清澈潔白,可以洗滌我的帽帶;滄浪江的水流漂蕩著泥污,可以沖洗我的雙足。”漁翁唱完搖槳遠去,不再和屈原交談一句。
【集評】 漢·王逸:“《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間,憂愁嘆吟,儀容變易;而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時遇屈原川澤之域,怪而問之,遂相酬答。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楚辭章句·漁父》)
近·郭沫若:“《卜居》和《漁父》兩篇很多人懷疑不是屈原的作品。……這兩篇由于所用的還是先秦古韻,應該是楚人的作品。作者離屈原必不甚遠,而且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人。這在屈原研究上,不失為很可寶貴的資料。”(《屈原賦今譯·后記》)
【總案】 與《離騷》、《九歌》、《九章》等詩相比,《卜居》和《漁父》已有散文化的傾向,顯示了從楚辭向漢賦演變的開始。這表明二詩不可能出于屈原之手,其寫作時間應在屈原之后。但二詩的藝術風格與《離騷》又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編造故事以抒發情志。這些共同點,表明二詩的作者不僅“深知屈原的生平和思想”,而且也深受屈原藝術風格的影響,他們也許是屈原的學生吧!
上一篇:詩經《國風·陳風·澤陂》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楚辭《屈原·九歌·湘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