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適之《五言詩·罷相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李適之
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原詩今譯】
為讓賢我剛剛辭掉宰相職務,
喜好酒就無拘無束地飲個夠。
問昔日車水馬龍的盈門賓客,
在歸隱日,離得我無影無蹤。
【鑒賞提示】
杜甫《飲中八仙歌》,第三位“飲中仙”便是李適之。詩云:“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說李適之嗜酒,飲酒日費萬錢,豪飲有如鯨魚吞吐百川之水。第三句“銜杯樂圣稱避賢”則是化用《罷相作》詩句。
從作者簡介中可以看出,李適之是朝廷尖銳復雜的政治斗爭中的犧牲品。他的“罷相”,是因為他清醒地了解政治斗爭的內幕,自己所處的地位。罷相獲準后,他自然感到有解脫之后的高興,覺得應當慶賀一下,而且寫了這首詩。所以詩歌的主旨是明白的,但是由于自己所處的地位及李林甫的赫赫權勢,詩雖含譏刺,應表現得婉轉曲折一些,這樣可以遠禍求安。
首句中的“避賢”是成語,意即給賢者讓路。《資治通鑒·唐紀》載“李林甫為相……尤忌文學之士,為陽與之善,啖(dàn)以甘言而明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這位嘴甜心狠、狡詐陰險、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從開元二十二年(734)為相,到天寶十一年(752)死去,在長達十八年的為相中,勾結宦官,蒙蔽朝廷,陷害忠臣良將,使李唐王朝國事日非,開元盛世蕩然無存,是歷史上有名的奸相之一,當然不會是“賢人”。把壞人說成是賢人,就是一種諷刺。次句中的“樂圣”是雙關語,唐人稱皇帝為“圣人”,曹操的臣僚稱清酒為“圣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免去相職,皇帝樂意我給“賢者” 讓路,我自己也樂意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喝酒了。公私兩便,君臣皆樂,那就舉杯慶賀吧。
前兩句說明設宴慶賀罷相的理由。但是這個理由明明是反話正說,虛設遁詞,況且歡宴貶官,事已異常,加之李林甫弄權恐怖,“設席容易請客難”,所以自然而然想到到底有幾個人能來赴宴呢?“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今朝”非“昨朝”,據《舊唐書·李適之傳》載,李為人性情簡率,不務細苛,待人隨和,雅好賓客。加之“飲酒一斗不亂,夜則宴賞,晝決公務,庭無留事”。所以“昨朝”高朋滿座、賓客盈門,酒宴歡娛,實屬平常。但是“今朝”不同,朝中文武百官,親朋故舊,誰人不知道罷相的實情,哪個不懂得這次赴宴可能得罪李林甫,惹禍招災。后兩句的發問初看突兀異常,實際上暗示了罷相的實質,使前兩句中的“避賢”“樂圣”意思明確,強調了譏刺的用意。
短短二十字中,使用反語、雙關、俚語,怨而不怒,插科打諢,曲折含蓄,雍容大度。所以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特地稱引,視為知音。
上一篇:僧志南《七言詩·絕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七言詩·花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