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志南《七言詩·絕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原詩今譯】
在幽暗的老樹下系住小船,
拄著拐杖,走向小橋東邊。
飄飄的春雨將要打濕衣裳,
風兒不冷,輕輕撫著臉面。
【鑒賞提示】
一首詩,重要的在于創造出一種意境,并能引導讀者進入詩作的藝術世界中去領會、感受,獲得藝術欣賞的趣味。對于寫景小詩來說,更是如此。
托名王昌齡所作的《詩格》中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三曰意境……”這里說的“三境”其實即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寫山水的稱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稱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稱為意境。對于寫景詩的作者來說,他首先要能看出自然界中山水“極麗絕秀”,即景物之美的一面; 其次,則是要描寫出山水之美,“故得形似”,是說要做到形象化的表現。但僅有這兩點還不夠,要能“神之于心”“然后用思”,即著上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寫出作者的獨特感受。這樣的作品才不至于變成刻板的純客觀描摹,才會具有一種飛動而傳神的靈性。
僧人志南的這首《絕句》好就好在:他不僅看到了春風細雨之中的野外景物,在尋常環境中發現了美的詩意,而且用形象的描寫表現了這種美; 他不僅藝術地再現了自然之美,而且還滲透著自己的獨特感受。請看:
春天的細雨飄飄灑灑,天地間一片安靜和諧的氣氛。一位老和尚撐著有篷的小船過來了,他在河邊的一棵古樹下系上纜繩把船停下來,然后上岸,向著小橋的東邊走去。他年紀高邁,走得很慢,那根藜莖做成的手杖好像懂事的徒弟一般,小心翼翼地攙扶著他走路。濛濛春雨在不停地落下,夾著風兒迎面灑來,連僧袍也漸漸潮濕了。但他并不著急,心想:在這杏花盛開的季節,這場春雨總不會像綿綿秋雨那樣下得太大太久的。好在,這拂面的東風能催得楊柳發芽,抽枝吐絮,吹在身上也并不很冷……他微笑了。這是多么愜意的一次春游啊!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平淡得像一幅淡墨風景畫,然而,這平淡卻使我們讀后難忘,“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上一篇:杜甫《七言詩·絕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適之《五言詩·罷相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