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滟滪關。①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②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注釋】 ①瞿塘:長江三峽之一,在今四川奉節縣。滟滪(yanyu艷預),滟滪堆,瞿塘峽口的江心巨石,今已炸平。按:“生出”句暗用《漢書·班超傳》中“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之典。②綰(wan挽):旋繞打結。湘娥:湘夫人,傳說中居于君山的女神。
【譯文】 在荒遠之地熬白了雙鬢,沒想到竟活著走出了瞿塘險灘!登上岳陽樓眺望君山,我欣然一笑,雖然尚未回到家鄉江南!
獨憑欄桿望滿天風雨,十二座山峰宛如湘夫人的高高髻鬟。可惜不能泛舟湖面,從銀色浪峰中間觀看那層層青巒!
【集評】 宋·葛立方:“詩家有換骨法,謂用古人意而點化之,使加工也。……劉禹錫詩云:‘遙望洞庭湖水面,白銀盤里一青螺。’山谷點化之云: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韻語陽秋》卷二)
今·程千帆:“不到江南,已先一笑,若到江南,當更如何?但這情緒既欣然,又凄然。取較蘇軾的《六月二十夜渡海》,就見出這兩位詩人在個性與氣質上的差異。”“上一篇寫今昔之情,這一篇寫當前之景,既不重復,又相銜接。”(《古詩今選》第532—533頁)
今·吳調公:“這兩首詩的妙處是境界雄奇。……都顯示了詩人的胸襟高曠和文辭挺拔,于政局動蕩、頻歷艱難困苦之余,仍舊卓然兀立,雄視千古,誠為不易。……作者并不止于當前君山,而能融合今古,把眺望時的凝思引入奇境,藉遠來而登高,藉登高而望遠,藉望遠而懷古,藉懷古而幻念,極遷想妙得之觀。朱熹評山谷:‘措意也深’。旨哉斯言!”(《宋詩鑒賞辭典》第561頁)
今·倪其心、許逸民:“在岳陽樓上對君山一笑。這笑是由衷的,卻是辛酸苦辣五味俱全的。種種情味,都傾吐在這一笑中。……貫穿兩首的中心思想是抒寫政治遭遇的險惡不測,……但有所忌避,多用比喻。”(《宋人絕句選》第125頁)
今·范寧、華巖:“是無憂無慮的歡笑呢?還是無可奈何的苦笑?詩人沒說,把想象的余地留給了讀者。(第二首)比喻生動,想象豐富。……‘銀山’一句,造語精妙,讀之如臨勝境。”(《宋遼金詩選注》第173頁)
【總案】 徽宗崇寧元年(1102),久謫巴蜀的黃庭堅遇赦東歸,路經岳陽時作此詩。岳陽樓為古今登臨勝地,自唐以來,詩人們已為它寫下許多名篇,其中如孟浩然、杜甫的題詠都堪稱絕唱。黃庭堅此詩則別開生面,傳神地寫出了一個久謫遇赦的詩人在風雨中登樓眺湖的獨特感受。第一首寫絕處逢生,悲喜交集的心情,所謂“一笑”,既有慶幸生還的喜悅,又有追懷往事的凄楚,言簡意賅,感人至深。而且未到江南已先一笑,則到了江南又當如何,也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余地。第二首把美麗的景色與美麗的傳說聯系起來,使人讀之浮想聯翩。后二句雖系從劉禹錫詩化出,但將湖平如鏡之靜態美換成白浪如山之動態美,極具氣勢。而且設想身處湖面風濤之中,把觀景角度變成置身畫面之中,可謂活用前人成句,這正是“奪胎換骨”法的妙例。
上一篇:陳與義《雨中登岳陽樓感慨賦詩》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劉攽《雨后池上》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