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五言詩·答武陵太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王昌齡
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原詩今譯】
大丈夫身佩寶劍行走千里之路,
微賤的昌齡相報太守以詩為證。
我愿作魏都大梁城東門的侯嬴,
赴湯蹈火,不忘信陵一片深情。
【鑒賞提示】
這是一首酬贈詩。武陵,今湖南常德;太守,唐代地方行政官員。詩題一作《答武陵田太守》,可知太守姓田。詩人在武陵曾受到田太守的禮遇。臨別時,田太守設宴,詩人即席賦詩酬贈。
王昌齡的詩當時即負盛名,素有“詩家天子”之譽。他尤其擅長七絕,被稱為“七絕圣手”。寫五絕更以千鈞之力舉一羽,這首小詩便是例證。
唐代文士有尚武重俠之風,王維、李白等人都有過這方面的詩作。盛唐時代,出身微賤才高過人的寒士,對自己的丹霄之路充滿信心,也許為了適應將來可能有的出將入相的生涯,不少文人有過游俠的經歷。這首詩起句寫作者一劍一身行程千里,刻劃了一個器宇軒昂、少年游俠兒的形象。下句中的“微軀”是自謙之詞。“敢”在這句中不是一般的客套語,而有“大膽”的意思。詩人的大膽表態,表達了一股豪俠之氣,體現了“千金重然諾”的俠士風度。王昌齡寫絕句的突出特點在于擺脫了起承轉合的俗套,抓住某一典型事物,潑墨如水,有鞭辟入里之功。作者在描寫了自己作為俠士的特點之后,筆鋒不轉,但稍作騰挪,從俠士與有知遇之恩的東道主之間的關系著墨,運用典故,更覺墨飽情酣。大梁是魏國的首都;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公子無忌。信陵君對門下客的態度是“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之。”因此,“曾為大梁客”一句,是借來比喻田太守降尊紆貴,禮待自己,自謙、感激之意皆寓其中。結句重點落在“不負”二字上。它作金石之響,擲地有聲。因其用典,內涵更覺豐富。史載魏國有危難時,門下客都樂意為公子無忌效命。侯嬴為他定竊符救趙之策,并在公子至趙之日,“北向自到,以送公子。”朱亥以四十斤鐵椎,椎殺魏帥晉鄙,使公子得以勒兵卻秦救趙,同時也解除了魏國的威脅。作者是說,士為知己者死,自己絕不辜負太守的知遇之恩。“寧為玉山倒”的心志表達得酣暢淋漓。
通過分析,我們看到這首小詩氣韻流走,格調雄渾,雍容渾厚的家數后世實難比肩。
上一篇:韋應物《五言詩·答李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牧童《七言詩·答鐘弱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