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七言詩·答鐘弱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牧 童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原詩今譯】
廣闊的原野上長滿了野草,
稀疏的笛聲在晚風里繚繞。
到家里吃飽飯已是黃昏后,
未脫蓑衣睡,明月掛樹梢。
【鑒賞提示】
這首出自無名牧童的詩,卻為我們寫出一種別樣的意境、別樣的情調。這里有離離的野草繡出滿目青翠,這里有悠揚的短笛偶爾間對晚風喁喁私語; 更有晚歸的牧童飽餐一頓不解蓑衣合目而眠的適意、瀟灑。作者從前二句對田野景象的擷取、對鄉村氛圍的捕捉,到后二句對牧童生活鏡頭的剪接,使詩中所流動的悠然自得、怡然和樂的情緒汩汩滲出,沁人心脾。
如果說“草鋪橫野”是從視覺落筆,勾勒出一幅靜美的畫面,那么“笛弄晚風”則從聽覺著意,烘托出傍晚時節鄉村清遠、靜穆的氛圍。一句“六七里”,一句“三四聲”,極疏極淡極不經意,筆致卻極富韻味,表面上形象生動的描繪,恰帶出牧童對自己那片草地、對田原牧歌情調的欣愉、自得的愛心。從“六七里”到“三四聲”,用筆轉向疏寥,而詩意分明得到了拓展:從一幅畫面的凸現到一個空間的創造。二者又共同完成了那種平淡中有真趣、寧靜中無寂寞的意境的渲染。
后兩句詩與前兩句相比,則更偏重于對牧童生活情趣的抒寫。作者以平平易易、如敘家常的筆調,寫黃昏歸來的牧童的生活斷面。飯足肚飽,正見牧童在精神上與心理上的了無重負,無憂無慮;甚至不必脫衣,甚至不必擇床,只是披掛著一身的蓑衣,亦披掛著一天的辛勞與愉悅,就著皎潔的月色酣然入睡。這是何等的隨意,何等的自然!樸樸素素的幾筆,卻寫足了牧童對自己自由自在、質樸閑適的生活的愜意、滿足與欣慰。
上一篇:王昌齡《五言詩·答武陵太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七言詩·絕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