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枋得《七言詩·慶全庵桃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原詩今譯】
尋找世外桃源好躲避強秦的暴政,
桃花開放是一年春回大地的象征。
片片飛舞的桃花,莫要隨波逐流,
怕武陵漁人來詢問桃花源的路徑。
【鑒賞提示】
晉代隱逸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完全與外界隔離的理想世界。他說,有一位捕魚為業的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沿溪水而行,“忽逢桃花林”,發現深山有一村莊,并應邀作客,停留數日。當地人“自言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竟不知今日何世。武陵人歸去后報告太守,太守派人前去尋找時已找不到入山之路,“后遂無問津者”。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唐代詩人王維的樂府長詩 《桃源行》即專寫此事,說“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而“世外桃源”更成了常用的典故,謝枋得的這首《慶全庵桃花》即是如此。
但是,謝詩中為什么又是這樣一個寫法呢?這就要聯系詩的產生背景和作者的身世來考察了。
謝枋得生活于宋元變革之際,正是民族危機嚴重的時候。他為人豪爽,以忠義自許,曾因指責朝政腐敗而一再受到南宋統治集團的排擠和打擊。德祐二年(1276),元軍攻破首都臨安 (今浙江杭州市),以恭帝為首的南宋統治者向元軍投降,當時,謝枋得的故鄉江西弋陽也被元軍占領,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成了俘虜。謝枋得不甘屈辱,在家鄉組織民兵抗擊敵人,后因兵敗,死里逃生,隱居于福建建陽。從此,他改名換姓,以賣卜教書為生,以圖東山再起。這首詩大約就是隱居期間所作。
“尋得桃源好避秦”——這里的“桃源”二字指其隱居之處,言此地與外界隔絕,如同《桃花源記》中描寫的那樣秘密,不易為敵人發現。“避秦”的“秦”字暗指南下的元軍,當時,元蒙的軍隊正在江南一帶大殺大掠。
“桃紅又是一年春”——桃樹開紅花,報告又一個春天已到。可是,一年來形勢大變,南宋政權成了流亡政府,岌岌可危。這里表現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沉重嘆惜。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這二句連讀,其意是說這兒一切都對外界保密,倘若走漏消息,說不定會招來敵人的,故此向飛花提出警告。“漁郎問津”是用《桃花源記》中“武陵人捕魚為業”和“后遂無問津(問渡口,尋找道路)者”等句的意思,暗指敵人對抗戰派人士的搜捕。
此詩題為 《慶全庵桃花》。慶全庵是宗教徒們修建的寺廟,其地大約即在作者隱居的建陽地方。望桃花而生感,借故典以立意,暗寫隱遁之事,抒發愛國之情,從而使此詩格調全新,和王維《桃源行》的類乎改編《桃花源記》是大不相同了。
上一篇:王中《七言詩·干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陳摶《七言詩·歸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