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摶《七言詩·歸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陳 摶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綬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
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
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原詩今譯】
我曾應舉攀科,在官場上奔走十年,
回首那青山往事,都頻頻進入夢靨。
高官紫綬的榮貴,怎及我深山高臥,
朱門豪富,不如我守貧養性的愉歡。
我愁聽在戰亂中扶助危難皇帝的事,
更厭聽那喧擾的笙歌令人醉生夢死。
我攜著舊書、古琴到舊地華山歸隱,
那里有野花有啼鳥有我熟識的春色。
【鑒賞提示】
詩人生于唐末五代時期,唐亡后藩鎮割據演化為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面,當時北方戰亂頻仍,政權更迭不休。加之詩人曾應進士不第,后幡然悔悟,決心棄名歸隱。從詩中描繪的情景看,陳摶的歸隱和那些企圖走終南捷徑的士人不同,他是在動亂的社會現實中急流勇退的,所以他的言志詩情真語切,處處用對比手法突出歸隱的樂趣。
首聯擒題,回顧總結,痛下決心。十年寒窗苦讀,為功名奔走的往事似乎不堪回首。世上追名逐利、榮辱變幻、你死我活的現實也實在無聊,腦海中如同夢幻般浮現出歸隱青山的想法。“回首”二字有力度,說明歸隱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即興感想,而是歸納了以前的經歷,尤其是十年紅塵奔走的慘痛教訓后審慎思考的結果。“頻”字強調程度,見出詩人決心很大,情意真切。以下采取多側面、多角度的對比,突出歸隱之樂趣。
頷聯說蟒袍玉帶、高官紫綬、烏紗朝靴,比不上仰臥山林看高山、聽流水、伴春花、鳴素琴夢游神迷。高甲府第,深宅大院、金銀萬貫的朱門,還不如蓬門茅屋自樂呢。傳說陳摶嗜睡,大睡一千年,小睡五百年。長睡不醒是對混濁現實的逆反。在榮與睡,富與貧的對比中,詩人取其后,棄其前。正由于這樣,他才如世外人那樣“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社稷傾覆,忠臣御侮,南征北戰,我根本不愿聽;錦瑟瑤琴,急管繁弦,吳聲越調,都是聒耳的噪音。哀莫大于心灰,詩人對現實的熱情已經降到零度,不抱一絲一毫的希望。只求“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帶上熟讀多遍的舊書,到當年隱居的青山,聞花香,聽鳥語,侶魚蝦,友麇鹿,襟青溪,帶流水,簡直如春天般愜意。
“詩可以怨”,自不能沒有激情,陳摶詩在用字上就見出強烈的愛憎。對“扶危主”用“愁聞”,對“笙歌”用“悶聽”,猶不解恨,又著一“聒”字。對“野花啼鳥”則用“春”修飾。這就把自己不慕紅塵亂世、榮華富貴、笙歌歡娛,而向往青山凈地,清貧高睡,野花啼鳥的態度表現得鮮明絕決,毫不模棱兩可。
上一篇:謝枋得《七言詩·慶全庵桃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錢起《七言詩·歸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