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辛棄疾詞《摸魚兒》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zhǔn)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上片由“春去”起興,以春隱喻和象征國勢。發(fā)端兩句,明寫春光經(jīng)受不起幾番風(fēng)雨就要逝去,實(shí)則警告昏庸的當(dāng)權(quán)者: 國勢已經(jīng)岌岌可危,你們不能再加摧殘了。“惜春”句以下,借人之惜春、怨春、留春極寫包括作者在內(nèi)的愛國志士憂心忡忡,企圖力挽頹波。他們呼喚春光,挽留春光;而當(dāng)春光仍然不停地消逝的時候,他們又像是多情的蜘蛛,在屋檐下面殷勤地結(jié)網(wǎng),努力粘住幾片飛舞的柳絮,期望留下些許春色,支撐行將傾倒的大廈。有人認(rèn)為詞中蜘蛛乃反面形象,影射故意粉飾太平的朝中小人,理由是“惹”字乃貶義詞,不可能施之正面人物。此說疑非是。蓋“惹”字不必定用作貶義詞,周邦彥《六丑·薔薇謝后作》有“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之句,便是一例。“惹”字既可用以表達(dá)多情,則正與句中“殷勤”二字互為照應(yīng),互相生發(fā)。
上片集中描寫作者對國事的擔(dān)憂,過片即由此轉(zhuǎn)入抒發(fā)個人的身世之感,仍然采用隱喻、借喻等手法。“長門事”三句,借用并變化陳皇后奉金請司馬相如為文以悟漢武帝之事,傳達(dá)作者因受群小排擠而見疏于君王的苦悶心情,與屈原《離騷》所寫“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之句可謂異代同悲。作者滿腔怨憤,不敢直斥君王,所以“君莫舞”兩句,便將矛頭專指因妒陷蛾眉而受到寵幸的小人,指斥并警告他們: 不要高興得忘乎所以吧,你們只能得意于一時罷了! 然而小人當(dāng)?shù)溃瑖氯辗牵约嚎v然希望竭忠盡智,也無法改變現(xiàn)狀,因此結(jié)末四句又折入眼前現(xiàn)實(shí)。落日在煙柳凄迷之處懨懨西下,面對這樣的哀景,一種無可奈何的悲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故云“閑愁最苦”。或以為歇拍所寫乃比喻國勢的危殆,似過于坐實(shí)。筆者以為稼軒在此不過是借哀景來烘托自己的閑愁而已,這樣理解才能見出作者運(yùn)筆的空靈。
在南宋的當(dāng)權(quán)者看來,辛棄疾不過是一名“歸正”官員;而從北方南歸的軍民——“歸正人”是一向遭到統(tǒng)治者的歧視甚至排擠、打擊的。作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困難處境,雖蒿目時艱,亟欲奮其智勇以匡國事,但對時政的不滿和個人的不平,只能以委婉、曲折、含蓄的語氣和手法出之。盡管如此,其怫郁之氣仍然在字里行間時時流露,以至引起孝宗的不滿(參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辛幼安詞》)。作者不久被罷去一切官職,這大約也是因素之一吧。
上一篇:鮑照詩《擬行路難》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杜荀鶴詩《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