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軾《滟澦堆賦并序》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世以瞿唐峽口滟澦堆為天下之險,凡覆舟者,皆歸咎于此石。以余觀之,蓋有功于斯人者。夫蜀江會百水而至于夔,彌漫浩汗,橫放于大野,而峽之小大,曾不及其十一; 茍先無以齟齬于其間,則江之遠來,奔騰迅快,盡銳于瞿唐之口,則其崄悍可畏,當不啻于今耳。因為之賦,以待好事者,試觀而思之。
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與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為形,而因物以賦形,是故千變萬化,而有必然之理。掀騰勃怒,萬夫不敢前兮;宛然聽命,惟圣人之所使。予泊舟乎瞿唐之口,而觀乎滟滪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開峽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遠來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嘗齟齬兮,其意驕逞而不可摧。忽峽口之逼窄兮,納萬頃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峽也,而戰乎滟滪之下。喧豗震掉,盡力以與石斗。勃乎著萬騎之西來,忽孤城之當道。鉤援臨沖,畢至于其下兮,城堅而不可取。矢盡劍折兮,迤邐循城而東去。于是滔滔汩汩,相與入峽安行而不敢怒。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變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說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滟滪堆,在長江三峽之瞿唐峽口,白帝城下,觀音洞前的大江中。巨石臨流,形如燕窩,故又名燕窩石。江流至此,左右沖激,浪花飛濺,聲如虎嘯龍吟,分流為南北水道,形成“滟滪回瀾”之勢。解放后,以其阻礙航路,將其炸掉,今已不存。
蘇軾泊舟于瞿塘峽口,目擊江流與滟滪堆相碰,白浪滔天的景象,驚駭而作此賦。蘇軾以生動的形象,淋漓酣暢的筆墨,寫出了滟滪堆壯觀澎湃之勢,同時抒發了他“用危而求安”福禍相依的思想。
滟滪天下險,舟人過此往往船覆人亡。文章起首卻首先肯定了滟滪堆“蓋有功于斯人者”的作用,使人耳目一新。蘇軾言論與世人不同,是由于他看問題與世人的角度不同。世人以滟滪堆有覆舟之禍,所以歸咎于此石,但蘇軾認為,長江集百水匯于夔州,“彌漫浩汗,橫放于大野”,其勢洶涌難當,如果沒有滟滪堆阻遏江水,平緩江流,長江從還不及江面十分之一的峽谷傾瀉而下,那么長江險悍可畏的情景,就不是今天這種狀況了!蘇軾不僅看到了滟滪堆為禍的一面,而且看到了滟滪堆有利的一面,所以他得出了滟滪堆“蓋有功于斯人者”這一結論。他自信自己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是經得起推敲的,所以他為滟滪堆作賦,“以待好事者,試觀而思之”。
言論既立,蘇軾再作進一步的發揮:“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對長江大河作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江河之大,象大海那樣深廣,不是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揣度的,只有江河才能沒有自己具體的形狀,以山川地理的形狀而改變自己的形態,所以江河千變萬化,是有“必然之理”的。水有“必然之理”,滟澦堆的存在有沒有“必然之理”呢? 蘇軾泊舟于瞿塘峽口,目睹滟澦堆迎江斗浪的壯觀景色,有感而悟: 滟滪堆之所以立于峽口而不去,也是有其原因的。它的作用是減緩長江流速,使下游免受其害。水的千變萬化有其內在規律,石的存在也有其存在的原因,作者在文章中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得相當完整。
文中水石相斗的場面,寫得十分出色。作者借用戰爭場面的描寫,描繪了一幅生動壯觀自然圖畫。蜀江挾千里遠行之威,未嘗有挫鋒折銳,兩岸峽谷高山,在它眼里視如無物。但一出峽口,與滟澦相遇,一場大戰就爆發了。“喧豗震掉,盡力以與石斗。勃乎著萬騎之西來,忽孤城之當道。鉤援臨沖,畢至于其下兮,城堅而不可取。矢盡劍折兮,迤邐循城而東去。”滔滔大江如萬騎軍旅,戰于滟滪孤城之下,雖然“鉤援臨沖”十八般兵器齊聚于孤城之下,卻只落個“矢盡劍折、循城東去”的局面。想其當初“意驕逞而不可摧”何等不可一世,而現在只有“相與人峽安行而不敢怒”了。作者通過這種激烈壯觀的戰爭場面,極力渲染了滟澦堆“孤城不摧”的氣勢,使讀者如耳聞目睹,閱之心動。
文中最后兩句,是作者的議論,也是文章的題旨所在。“嗟夫! 物因有以安而生變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說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事間的事物,有安而生變的,也有用危求安的,兩者是并行不悖的。如果只知安而生變,而不知用危求安,還不能算是達到認識事物的境界。象滟澦這樣,在激烈的戰斗中得到保存,在險惡的環境中得以自立,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形態。如果能夠把這個道理廣而推之,世間一切事物難道不是這樣嗎?滟澦堆本是禍,蘇軾卻看出其中有福,這是蘇軾文章中禍就是福,福就是禍,福禍相倚,循而無窮哲理思想的反映。
蘇軾生活在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國勢積貧積弱,社會危機急劇發展,外不能御強寇,內不思振興圖強,政局多變,黨爭不斷。蘇軾一生既不能見容于元豐,也不得志于元祐,夾在王安石派和司馬光派之間,一生道路坎坷不平。《滟澦堆賦》反映了蘇軾在經歷了政治上險風惡浪的冷暖自知之言。雖然蘇軾寫過“落盡驕氣浮,嗟哦晚聞道”一類情緒低沉的詩作,但他內心仍然有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滟澦堆所表現的“孤城不摧”的氣勢,正是蘇軾這種思想在作品中的流露。
《滟滪堆賦》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它采用駢散相間的寫作手法,夾敘夾議,托物抒懷,表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功力。文章筆力縱橫,揮灑自如,其磅礴的氣勢,如大江奔流,一瀉千里。寫江水用“蜀江遠來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嘗齟齬兮,其意驕逞而不可摧”; 寫峽谷用“忽峽口之逼窄兮,納萬頃于一杯”; 寫滟澦之石用“孤城之當道”“城堅而不可取”,俱生動形象,描摹逼真,無愧大家手筆。
上一篇:柳宗元《游黃溪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愈《燕喜亭記》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