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屈大均詩《讀陳勝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閭左稱雄日,漁陽適戍人。王侯寧有種? 竿木足亡秦。大義呼豪杰,先聲仗鬼神。驅除功第一,漢將可誰論?
(據家刻本《翁山詩外》,下同)
屈大均(1630—1696),初名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廣東省番禺)人。他少為諸生,明亡時才十五歲。清兵入粵時曾參加抗清斗爭,清兵陷廣州后,他不甘屈服,削發為僧,法名今種,隱居于廣東羅浮山一帶。清順治十三年(1656),他還俗為民,奔走南北,聯絡各地反清志士共同籌劃恢復大業。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起兵反清,他曾上書言兵事。吳三桂失敗后,他攜家到南京避難,康熙二十一年(1682)才返回。深知復明無望,從此不再離家,直至逝世。
屈大均一生堅持民族氣節,為抗清大業而奮斗。他生平蹤跡遍歷南北,目睹社會動亂,每自感慨。故其詩多寫民生疾苦,內容充實,感情深厚,慷慨突兀,寄托深遠,語言別具特色,在當時名列嶺南三大家(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之首。
《讀陳勝傳》一詩,是屈大均讀了《史記·陳涉世家》后寫下的感受。前六句是對陳勝起義事跡的概述。首聯兩句是說: 陳勝起兵時,只不過是一個被發遣去漁陽守邊的“閭左”貧民。秦代貧民居住在閭里之左,故以“閭左”指代貧民。漁陽是古郡名,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縣西南,轄地跨長城內外,為北部邊防要地。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時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無法按期到達目的地。按秦法,誤期當斬。于是,屯長陳勝、吳廣便率眾起義。這兩句點出了陳勝發動起義時的貧賤身份。頷聯兩句,描寫陳勝發動起義時的豪邁氣概。“王侯寧有種”一句,語本陳勝鼓動大家起義時的豪言壯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反映出陳勝藐視王侯的大無畏的氣概。“竿木足亡秦”一句,語本賈誼《過秦論》所稱陳勝“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意謂陳勝領導的農民起義,其聲勢足以推翻暴秦。這兩句巧妙地化用前人語句,而又對偶工整,不露痕跡。頸聯兩句敘述了陳勝發動起義時的周密準備。“大義呼豪杰”一句,是指陳勝、吳廣發動起義時,借被秦二世逼死的秦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之名,以伐無道、誅暴秦、恢復楚國社稷為號召一事。“先聲仗鬼神”一句,是指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前,假托于鬼神為起義造輿論。據載,陳勝令人書帛曰“陳勝王”,置于魚腹中;又令吳廣夜學狐叫:“大楚興,陳勝王。”這兩件事,顯示出陳勝的機智和才能,尾聯兩句,也化用了《史記·秦楚之際月表序》中所說:“然王跡之興,起于閭巷,合從討伐,軼于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意謂陳勝起義為漢高祖掃清了道路,其首事之功,漢朝將領中有誰能夠和他相提并論,屈大均在詩中非常推崇陳勝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起來推翻暴秦的大無畏精神。他一生堅持抗清,顯然在陳勝身上寄托了自己理想中以平民推翻清朝的英雄形象。
屈大均的這首詩,以簡短的篇幅,從二千多言的《史記·陳涉世家》中選取了最能表現陳勝起義事跡的典型事例,綜述了陳勝的業績,全詩語言凝煉,意象跳躍,顯示出作者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屈大均長于五律,從這首詩中可見一斑。
上一篇:樂府民歌《讀曲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杜牧詩《赤壁》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