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青草湖邊草色,飛猿嶺上猿聲。
萬里三湘客到,有風有雨人行。
“青草湖”,湖名,由于在其南面有青草山,即謂其湖為青草湖,其南與湘江相接,北面與洞庭湖相連,古稱云夢澤。“飛猿嶺”,我國湖北建始縣、江西黎川縣和福建邵武縣均有飛猿嶺。這里的“青草湖”和“飛猿嶺”恐怕都不是確指,而只是取其“青草”和“飛猿”之意而已。
詩的一、二句運用對仗形式,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幅荒草凄迷、古猿啼哀的荒涼凄冷景象;特別是它們還分別通過自身前后照應,更其突出了大自然景觀中“草”和“猿”兩種物象及其聲音顏色,而對于其它物象及其聲音顏色,尤其是“人群”的活動,則由于詩歌的藝術凈化作用,似乎都因為被淡化而隱去了。這樣,單一的草色和猿聲就更其增加了大自然的空廓、荒漠和原始色彩。
“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帶。“萬里三湘客到”,即“客(跋涉)萬里(來)到三湘”。此句承前寫“客”歷經千難萬險,長途跋涉,終于來到了“三湘”,從而給人以大可以松一口氣的感覺。
然而結句卻突然一振,使讀者剛才輕快起來了的心又變得沉郁起來。此句中的“人”即前一句中的“客”。“客”好不容易來到“三湘”,按說應當休息一下,等到疲勞解除,體力恢復,然后上路;何況天氣又不好,“有風有雨”,風雨交加呢?然而詩末卻以“人行”而告結束。這樣,一個(或多個)萬里跋涉,身體佝僂(gōulóu),滿腹心事,不斷跚跚前行的游子形象便清晰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詩人始終沒有說明,詩歌主人公(即“客”)的實際身份,及其匆匆奔忙的具體內涵,這就更其增加了詩歌本身的藝術魅力,吸引讀者完全依據自身人生經驗和對生活的見解作出屬于自己的讀解。
上一篇:張籍《蠻州》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