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南北分裂之際, 中原豪杰率陷沒殊域, 與草木俱腐。雖有王景略①之才, 不免有失身苻氏之愧。
建炎②有方畫淮而守者百三十年矣,其間北方驍勇自拔而歸,如李侯顯忠、魏侯勝③,士大夫如王公仲衡、辛公幼安④, 皆著節本朝,為名卿將。辛公文墨議論尤英偉磊落。乾道、紹熙奏篇及所進《美芹十論》⑤,上虞雍公《九議》⑥, 筆勢浩蕩, 智略輻湊⑦,有《權書》、《衡論》⑧之風。其策完顏氏之禍,論請絕歲幣, 皆驗于數十年之后。符離之役⑨,舉一世以咎任事將相,公獨謂張公⑩雖未捷,亦非大敗,不宜罪去。又欲使李顯忠將精銳三萬出山東,使王任、開趙、賈瑞⑾輩領西北忠義為前鋒。其論與尹少稷、王瞻叔⑿諸人絕異。烏乎,以孝皇⒀之神武,及公盛壯之時,行其說而盡其才,縱未封狼居胥⒁,豈遂置中原于度外哉?機會一差, 至于開禧⒂, 則向之文武名臣欲盡,而公亦老矣。余讀其書而深悲焉。
世之知公者,誦其詩詞, 而以前輩謂有井水處皆唱柳詞,余謂耆卿⒃只留連光景歌詠太平爾;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⒄,橫絕六合,掃空萬古, 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濃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⒅之下,余幼皆成誦。公嗣子故京西憲(19),欲以序見屬,未遣書而卒,共子肅具言先志。恨余衰憊, 不能發斯文之光焰, 而姑述其梗概如此。
(“四部叢刊”本《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
注釋 ①王景略——王猛字景略,十六國時前秦大臣,北海劇(今山東壽光東南)人。業仕苻堅謀士,累遷司徒、錄當書事。后入朝為丞相。②建炎——宋高宗年號(1127—1130)。③李侯顯忠、魏侯勝——李顯忠,南宋名將,綏德軍青澗(今屬陜西)人。出身將門,忠勇絕人,紹興間屢立戰功,官至太尉。孝宗朝數破金兵,幾復河南之地。符離之役為邵寵淵牽制敗北,以致免官。乾道時復職,任威武節度使、左金吾衛大將。魏勝,也是南宋名將。字彥威,宿遷人。多智勇,善騎射。金人南侵,魏勝聚義士三百渡淮,屢敗金兵。④王公仲衡、辛公幼安——王仲衡,疑為王稀仲,淳熙進士,官至建昌軍,著有《柏軒文集》。辛棄疾號幼安。⑤“乾道、紹熙”句——乾道, 宋孝宗年號(1165—1173)。紹熙,宋光宗年號(1190—1194)。《美芹十論》,辛棄疾給宋孝宗的十篇奏疏,分析金朝形勢,陳述恢復謀略。⑥上虞雍公《九議》——虞雍公,即南宋大臣虞允文,孝宗乾道年間為相。《九議》,辛棄疾呈虞允文力主北伐抗金的建議書,駁斥“吳楚三脆弱不足以爭衡中原”的投降論調,提出富國強兵以圖恢復的長遠大計。⑦輻湊——比喻聚集一處。⑧《權書》、《衡論》——蘇洵散文集。⑨符離之役——孝宗隆興年間,金兵攻宿州,李顯忠約副使邵宏淵夾擊。邵因妒功,造流言,動搖軍心。李力不抵敵,被迫撤退,潰于符離。李因此免官,張浚亦上書自劾。⑩張公——張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建炎三年(1129)任知樞密院事,力主抗金。紹興五年(1135)為宰相。他一生志在恢復,功雖不就,人稱其忠。(11)王任、開趙、賈瑞——南宋將領,事跡未詳。(12)尹少稷、王瞻叔——尹穡字少稷,累遷諫議大夫。王之望字瞻叔,累官參知政事,均為主和派人物。(13)孝皇——指宋孝宗。(14)封狼居胥——封,祭天慶功。狼居胥,古山名。西漢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出代郡塞擊敗匈奴,封狼居胥山。當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這里借指恢復中原。(15)開禧——宋寧宗年號(1205—1207)。(16)耆卿——北宋詞人柳永字耆卿。(17)“公所作”二句——公,指辛棄疾。鞺鞳(tang ta),鐘鼓聲。鏗鍧(keng hong),鐘鼓并作聲。(18)小晏、秦郎——小晏,指北宋詞人晏幾道。秦郎,指北宋詞人秦觀。二人均以婉約詞名世。(19)憲——朝廷委任駐各省的高級官員。
賞析 衰世之士,多具英雄豪情,故衰世之作常見慷慨悲歌。身處偏安一隅、不圖恢復的南宋小朝廷,辛稼軒的才略、宏志和一腔豪氣只得釀作激揚的報國之情和志士不遇的悲憤噴薄而發,形之于“大聲鞺鞳,小聲鏗鍧”的長短句,奏響了宋詞的最強音。劉后村慕其雄才,仰其文墨,嘆公之不遇,譽美之情溢于詞外。作者以寥落幾百字短序,綜其一生,既繪人風貌,又品評文章,知人論文, 以文觀人, 人文互見,相得益彰。
序文歷數百余年間為恢復統一“自拔而歸”的北方志士,辛棄疾便是其中的一員。辛公身處陷落之地,但心系恢復大業,遂不辭辛苦,舉義南歸,以其勇武著節朝野。簡短幾筆,不事鋪陳,卻將一位愛國勇士點染紙上。
文猶其人,惟人光明,為文才能“磊落”。作者筆鋒一轉,由人而文。先以一語概括:“文墨議論尤英偉磊落。”繼而舉例證實辛公之以《美芹十論》、《九議》力陳抗戰之旨,分析時勢,闡明用兵之道,鼓舞國人士氣,抒寫英雄壯志,熱情洋溢,以見其智略與情懷。作者將其與蘇洵的《權書》、《衡論》相提并論,贊美其文韜武略,表揚其縱橫捭闔的老辣文風。之后,不厭其煩地舉例證實,盛贊辛公智高才富。預言得驗,展示其識見之高遠;不畏時議,為張浚辯白,以顯示其膽氣之壯;排兵布陣,與人迥異, 申說其兵術之精良。然而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英才卻倍受冷遇,令其志不得抒,才不得盡,抑郁難堪,困頓衰竭。作者在此極言辛公之美,是為了反襯時政之弊。行文至此,一聲“烏乎”, 引起無限嘆惋。盛壯之時,懷才不遇; “向之文武名臣欲盡,而公亦老矣”。作者既惋辛公之才,且為朝廷坐失良機而可惜。為志士悲,更為時代悲。作者論文及人,品文評人,指點歷史, 為辛公鳴不平。
辛氏的詞名,世人盡知,序文尤加褒美。作者有意悖前人之論,貶抑柳詞,謂其“留連光景,歌詠太平”,雖情致婉約,卻有背于時政;繼而贊揚辛詞“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其恢宏的氣勢,飛揚的豪情,博大的境界前無古人,實乃“自有蒼生以來所無”。辛公不拘一格,眾體皆備,作婉媚綿密之詞亦信手拈來,且“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劉氏不惜筆墨,以世人極賞的耆卿、小晏、秦郎作陪襯,力贊辛詞出其右,予以全面而公允的評價。“余幼皆成誦”,一語道出辛詞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序文煞尾,敘寫作序緣由,受托為文,難盡其精義。
后村敬仰稼軒英雄豪氣,詞作也頗得辛詞風骨,故品評起來,切中肯綮。作者評人論文將之置于南北分裂的歷史大背景下,凸顯出人、文之英偉。評人,擇取一二典型事例, 由事見人,盛贊其才略;論文, 以時人加以映襯,更見其文采非凡。文是人之影,人是文之形,在人與文的縝密結合中,或娓娓敘事,或指點是非,或深情惋嘆,有情有理,卻無虛美浮夸之辭。為文集作序,兼論文與人,無所偏廢,其簡約、精深可謂序中佳品。
上一篇:《詩歸》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邊城》題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