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原文與翻譯、賞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①,桃花流水鱖魚肥②。青箬笠③,綠蓑衣④,斜風細雨不須歸。
【注釋】 ①西塞山: 在今浙江吳興縣西。白鷺:白鷺鷥,一種水鳥,好群居,多出沒于湖沼水田。②鱖(gui桂)魚:一種味道鮮美的淡水魚。③箬(ruo弱) 笠: 用箬葉或竹篾編成的斗笠。④蓑衣: 用棕毛或草編成的雨衣。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漁父生活的詞作。漁父,早在戰國時期屈原、莊子筆下,就成為遁跡江湖、醉心山水的隱士形象的象征了。但同樣是寫漁父,表現對隱逸生活的欣羨,不同作家在不同心境下也會寫出不同的風貌。中唐著名詩人柳宗元寫過一首《江雪》詩,詩中所要表現的是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這樣一種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品性,所以盡量寫背景的廣大寥廓和沉寂幽靜: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突出漁翁的“孤”與 “獨”。而張志和筆下的漁父,卻是作者帶著醉心山水的樂觀情緒和親切感去描寫的,字里行間都浸透著一種漁父隱跡江湖之樂。一個“樂” 字,構成了他這首詞的主旋律。
一開篇“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在意象的選取上就與柳詩大異其趣:青青的西塞山,盡情飛翔的白鷺,落英繽紛的春水,嬉戲暢游的鱖魚,一切都洋溢著勃勃生機。這兩句雖純是寫景,但漁父之樂卻也盡在其中。詩人以鮮明秀麗的色彩,富于動態的物象,捕捉春天的信息,展現春天的圖畫,把自己對山水之美的發現與執著、陶醉與歡樂統統寄寓其中。
前兩句以濃墨重彩給整幅畫面涂上一層歡樂的底色,然后才把這幅江南春汛圖中的中心人物推上前臺,直接點明漁父之樂:“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山水如此清明秀麗,怎能不使頭戴青箬笠,身著綠蓑衣的漁父流連忘返,悠然心醉呢!這里,“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句最富遠韻,是表現漁父之樂的點睛之筆。試想,一個只會欣賞風和日麗中的江南美景的漁父,又何足為奇呢! 獨有在斜風細雨中依然從容忘情地沉浸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景色里,才能充分顯示出漁父之樂的真切自然和不同凡響。
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頗得文人潑墨畫之三昧。詞人是通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以詞入畫的手法,信筆揮灑,將漁父之樂盡情訴諸于筆端。雖然從著色上,詞中點染了艷麗的桃花,青色的箬笠,碧綠的蓑衣,顯得過于明麗,但由于在構圖上以遙遠的青山、深長的春水作背景,境界就十分開闊幽深。而在色調上又將全幅畫面籠罩在一片煙雨迷蒙之中,模糊了景物的邊際輪廓,這就使詞人筆下的畫面能產生出水墨淋漓的視覺效果。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就是要求在一個相對凝固的空間狀態、在一個靜止的瞬間,表現時間的流動,表現足以讓人受到感染的情感的波瀾,張志和的這首詞正是把繪畫的空間狀態與詩歌的情感流動結合在一起,又借助于潑墨寫意的筆法透露出醉心山水的無窮樂趣,給人以強烈的感染的。劉熙載說這首詞 “風流千古”,“妙通于造化”(《藝概》卷四),大概就是指詞人在這樣一幀小小的畫幅中,以毫不費力之筆,充分寫出自己對大自然的深摯愛戀,寫出醉心山水的無限歡樂之情吧。
上一篇:《浪淘沙》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答夢》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