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周南·關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③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④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⑤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⑥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⑦窈窕淑女,鐘鼓樂之。⑧
【注釋】 ①關關:雌雄二鳥相對和鳴的聲音。雎(ju 居)鳩:又名鶚,似鳧雁,土黃色。②窈窕(yao tiao 咬挑):美好的樣子。淑:好、善。逑:配偶。③參差(cen ci):長短不齊。荇(xing 杏)菜:一種可作藥或飼料的水草。流:求、捋取。④寤寐(wu mei 勿妹):寤,醒;寐,睡。⑤悠:思念、想念。⑥琴瑟:古代的兩種彈撥樂器。⑦芼(mao 冒):拔取。⑧鐘:古代的一種銅鑄的樂器。樂(yue):使……喜樂。
【譯文】 雎鳩鳥兒關關啾啾,和鳴歌唱在水中的綠洲。那婀娜窈窕的少女喲,是少年心中美好的追求。參差不齊的荇菜,時而向左,時而向右地漂流。那婀娜窈窕的少女喲,是少年夢里美好的追求。窈窕的少女喲難以追求,夢醒后倩影仍在心頭。思悠悠,想悠悠,唉!輾轉反側意不休。參差不齊的荇菜喲!采啊采!采荇菜。對那美麗窈窕的少女喲!鼓瑟彈琴坦露情懷。參差不齊的荇菜喲!摘啊摘,摘荇菜。那美麗窈窕的少女喲!鐘鼓齊鳴里笑逐顏開。
(王 洪譯)
【集評】 《毛詩序》:“《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一)
宋·朱熹:“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si)氏以為之配。宮中之人,于其始至,見其有幽閑貞靜之德,故作是詩。”(《詩集傳》卷一)
清·姚際恒:“此詩只是當時詩人美世子娶妃初昏之作。以見嘉偶之合初非偶然,為周家發祥之兆,自此可以正邦國,風天下,不必實指出太姒、文王,非若《大明》、《思齊》等篇實有文王、太姒名也。”(《詩經通論》卷一)
清·方玉潤:“此詩蓋周邑之詠初昏者,故以為房中樂,用之鄉人,用之邦國,而無不宜焉。然非文王、太姒之德之盛,有以化民成俗,使之咸歸于正,則民間歌謠亦何從得此中正和平之音也耶?圣人取之,以冠三百篇首,非獨以其為夫婦之始,可以風天下而厚人倫也,蓋將見周家發祥之兆,未嘗不自宮閨始耳。故讀是詩者,以為詠文王、太姒也可,即以為文王、太姒之德化及民,而因以成此翔洽之風也,亦無不可,又何必定考其為誰氏作歟?”(《詩經原始》卷一)
近·吳闿生:“《關雎序》以為后妃之德。而齊、魯、韓三家皆以為刺詩。……今考詩義,當以諷刺之說為長。……詩雖有諷刺之意,而其詞雍容婉雅,毫末不露,故可以播之管弦而奏入樂章也。”(《詩義會通》卷一)
近·聞一多:“女子采荇于河濱,君子見而悅之。”(《聞一多全集·風詩類鈔》,三聯書店,1982年版)
今·陳子展:“此詩或出自風謠,而未必為歌詠一般男女戀愛之詩也。當視為才子佳人風懷作品之權輿。”(《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總案】 愛情是人類最崇高的一種思想感情,它是基于男女兩性之間的愛悅,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審美性質。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愛情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主題。《詩經》中的許多詩篇都是描寫男歡女愛、調情逗樂之作。而作為風詩之始的《關雎》,可以說是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描寫男女情愛的佳作之一。歷代說詩者對此詩有不同的解釋,什么歌頌后妃之德啦,什么諷刺康王晏起啦,等等,都沒能領會原詩之旨意。究其實,此詩無非是一首男子單戀之歌。戀愛婚姻實乃人倫之始,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鐘情。在這首詩中,作者準確地把握單戀男子的心理波動和情緒變化,興而有比,含蓄蘊藉,又以賦法,反復鋪陳,寫景明麗如畫,抒情真切動人,巧妙地描畫了單戀男子心理發展的軌跡。苦思戀的哀愁,最后卻在一片美妙動聽的音樂聲中煙消云散了。因此,全詩總的情感基調是樂觀的。前人謂《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兼詩意與樂調兩方面而言的。因此可以說,《關雎》是一首體現了儒家關于“中和”的審美理想的優秀樂歌。也許正由于此,《關雎》才受到歷代傳詩儒生如此的推崇,榮列為風詩之首。當然,現代讀者之所以喜愛此詩,其原因已不在此了。
(程自信 申啟武)
上一篇:詩經《雅·大雅·生民之什·公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漢詩《漢樂府民歌·古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