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雅大雅生民之什·公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篤公劉,匪居匪康。①乃埸乃疆,乃積乃倉。②
乃裹糇糧,于橐于囊。③思輯用光。④弓矢斯張,
干戈戚揚,爰方啟行。⑤
篤公劉,于胥斯原。⑥既庶既繁,既順乃宣,
而無永嘆。⑦陟則在巘,復降在原。⑧何以舟之?
維玉及瑤,鞞琫容刀。⑨
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⑩乃陟南岡,
乃覯于京。(11)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
于時言言,于時語語。(12)
篤公劉,于京斯依。(13)蹌蹌濟濟,俾筵俾幾。(14)
既登乃依,乃造其曹。(15)執豕于牢,酌之用匏。(16)
食之飲之,君之宗之。(17)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18)
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19)度其夕陽,
豳居允荒。(20)
篤公劉,于豳斯館。(21)涉渭為亂,取厲取鍛。(22)
止基乃理,爰眾爰有。(23)夾其皇澗,溯其過澗。(24)
止旅乃密,芮鞫之即。(25)
【注釋】 ①篤:忠實厚道。公劉:后稷的后代。公,爵。劉,名。匪:通“非”??担喊矘?。②埸(yi):田界。積:即“庾”,露天堆集糧食的地方。倉:倉庫。③:同“糇”,干糧。橐(tuo駝):無底的口袋。盛物時用繩扎住兩端。囊:有底的口袋。④思:發語詞。輯:和睦。用:以,因而。光:光大發揚。⑤干:盾。戚:斧。揚:即鉞,大斧。爰:于是。方:開始。啟行:動身,出發。⑥于:在。胥:視察。斯:這。⑦庶、繁:都是眾多的意思。順:民心歸順。宣:舒暢。⑧陟:登。巘(yan眼):小山。⑨舟:通“周”。環繞、佩帶之意。維:是?,帲核朴裰朗m@(bi):刀鞘?,e(beng本):刀鞘口上的玉飾。容刀:裝著刀。⑩逝:往。百泉:很多泉水的地方。溥(pu普)原:廣大的草原。(11)覯(gou夠):看見。京:豳的地名。(12)京師:京邑。于時:于是。處處:居住。廬、旅:二字互通,均為寄居之意。(13)依:安居,定居。(14)蹌蹌:走路有節奏的樣子。濟濟:態度從容端莊的樣子。俾:使。筵:鋪在地上坐的竹席。幾:古代席地而坐時憑依或放食物的小桌。(15)依:靠。造:三家詩作“告”,告祭。曹:祭豬神。(16)牢:豬圈。匏:葫蘆。葫蘆干老后一剖為二,用以盛酒,稱匏爵或匏樽。(17)君、宗:均作動詞用。君,指當君主;宗,指當族主。之,指眾賓。(18)景:通“境”。相:視察。陰:山北。陽:山南。(19)三單(chan纏):分成三批輪流服役。單:通“禪”,更番代替。度:測量。隰原:低平之地。徹田:治田,指開墾荒地。(20)夕陽:指山的西面。允:確實?;模捍?。(21)館:作動詞用,指建筑房屋館舍。(22)渭:渭水。為:而。亂:橫流而渡。厲:同“礪”,質地粗硬的磨石。鍛:捶物的大石。(23)止基:居住的基址。止,居住。理:治理。爰:助詞。眾:指人多。有:指富有。(24)皇澗:豳地澗名。溯:面向。過澗:澗名。(25)旅:寄居。密:眾多。芮:通“汭”,水邊向內凹進處。鞫(ju菊):水邊向外凸出處。之:這,指芮、鞫。即:往就。
【譯文】 忠誠厚道好公劉,不愿茍安把福享。又分疆界又治田,廣積糧食收進倉。長遠打算備干糧,小袋盛來大袋裝。團結百姓爭榮光。張弓帶箭多威武,盾戈斧鉞光閃閃,開始行動向前方。忠誠厚道好公劉,仔細察看豳之原。百姓相隨人無數,民心歸順樂無邊,何須長嘆何須怨。忽而登山放眼望,忽而置身在平原。身上佩物丁當響,美玉寶石掛腰間,玉鞘插刀更威嚴。忠誠厚道好公劉,信步來到泉水邊,一望無際大平原;登上南邊高山岡,京師美景盡收眼。京師果然好地方,于是決定住此地,于是造房忙不閑,群情激動走相告,人聲鼎沸笑語喧。忠誠厚道好公劉,定居京師心舒暢。大宴群臣顯威儀,登席上座招待忙。主客有序安排定,先祭豬神求吉祥。圈中捉豬入庖廚,大瓢酌酒飲千觴。酒足飯飽情意厚,公推公劉為君長。忠誠厚道好公劉,開發土地廣又長??戳T平原登高岡,山北山南細端詳,尋找水源觀流向。軍分三支輪流干,低平土地全丈量,改為農田種食糧。西邊山岡也利用,豳地實在寬又廣。忠誠厚道好公劉,豳地來把宮室建。橫流而渡涉渭水,磨石捶石采個遍。有了基地細整田,人多勢眾財力添。住地之中夾皇澗,上溯還有一過澗。人口眾多住得密,紛紛移向水岸邊。
【集評】 《毛詩序》:“《公劉》,召康公戒成王也。成王將蒞政,戒以民事,美公劉之厚于民,而獻是詩也?!?《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十七)
唐·孔穎達:“作《公劉》詩者,召康公所作以戒成王,武王既崩,成王幼弱,周公攝政七年而返歸之。今成王將欲蒞臨其政,召公以王年尚幼,恐其不能留意于民,故戒之以治民之事。美往昔公劉之愛厚于民,欲王亦如公劉而獻是《公劉》之詩,以戒成王?!?《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十七)
宋·朱熹:“舊說召康公以成王將蒞政,當戒以民事,故詠公劉之事以告之。曰厚哉公劉之于民也,其在西戎不敢寧居,治其田疇,實其倉廩,既富國強。于是裹其糇糧,思以輯和其民人,而光顯其國家。然后以其弓矢斧鉞之備,爰始啟行,而遷都于豳焉。蓋亦不出其封內也?!?《詩集傳》卷六)
明·孫鑛:“于相地之時,卻敘述佩劍之麗,似涉無緊要,然風致正在此?!?《孫月峰先生批評詩經》)
清·崔述:“通篇之文皆自匪居匪康來。陟岡覯京,度原徹田,以至涉渭取厲,何一非匪居匪康之事乎?詩人誠善于立言哉!”(《東壁遺書·豐鎬考信錄》)
清·姚際恒:“后五句(按:指第二節)描摹極有致態,亦復精采?!?《詩經通論》)
【總案】 《公劉》是《詩經》中的名篇。詩人以滿腔熱情歌頌了周民族的一位民族英雄——公劉。這位“匪居匪康”的公劉,在周人自邰遷豳的過程中不辭辛勞,精心籌劃,跋涉于平原高岡之間,奔走于源泉河流之畔,親自察看地理環境,認真選擇建城基址。帶領民眾筑室造房,發動軍隊“徹田為糧”,終于完成了建立“京師”的大業。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忠誠厚道的埋頭苦干者,我們同時也看到了一位大智大勇的英雄創業者。在公劉的身上有著許多閃光的品質:吃苦耐勞,身先士卒。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的聰明智慧。他并不是一味地蠻干,而是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相當有頭腦地科學巧干。如在建城的選址上,他注意既有高山,又有平原,這樣就既有了經濟開發的環境基礎,又有了維護安全的天然屏障。他還注意到水源與流向,這對于民生與農業生產也是不可缺少的條件。至于“率軍治田”更是他的首創,對于后世治軍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他的受到擁戴,為人民“君之宗之”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今天讀著這宏偉的《公劉》篇,就仿佛讀著一部中華民族祖先威武雄壯的創業史,不能不為幾千年前先輩們的艱苦卓絕的勞動和偉大創造精神而倍感驕傲,倍增豪氣!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成就也是顯而易見的:大氣磅礴,充滿激情。公劉形象,可見可感,可親可近,鮮活躍動,如在目前。誦讀一過,其人其事便長留心中,再也不會抹去。
上一篇:詩經《雅·小雅·魚藻之什·何草不黃》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國風·周南·關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