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中呂〕賣花聲》中外哲理詩賞析
懷古
美人自刎烏江邊,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生長嘆。
這首元曲小令一入手便平列了三件似不相干的史實。 “美人自刎烏江邊”,是霸王別姬。據《史記·項羽本紀》所記,項羽兵敗垓下,四面楚歌之際,有一位名虞的美姬侍從,另有寶馬名騅,項羽吟唱了他唯一傳世的《垓下歌》,虞姬和唱。但是, 《史記》并未明言虞姬自刎之事。另據《楚漢春秋》所載,虞姬的和歌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后人遂據此,稱為虞姬自刎。 “戰火曾燒赤壁山”,寫赤壁之戰。“將軍空老玉門關”,寫班超從戎。班超“為人有大志” (見《后漢書·班超傳》,下同),投筆從戎后,出使西域,“至鄯善,服于闐,通疏勒,降莎車,走龜茲,斬焉耆王廣,于是西域五十余國悉納貢內屬”,官封定遠侯,在西域生活達31年之久。年老思鄉,上書求內調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
這三件史實,歷代文人樂于濡筆,正史野史,靡不有載。可謂家傳戶喻,有口皆碑。“美人自刎烏江邊”,何其哀艷!“戰火曾燒赤壁山”,何其凄涼!“將軍空老玉門關”,何其哀傷!如果僅讀此三句,似乎作者是發思古之幽情。相聯而視,三事互不相屬;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是皆為史載。“傷心秦漢,生民涂炭”。“生民”,即百姓。“涂炭”,喻處境極其困苦。二句合觀,作者所傷心的乃是陷于泥涂炭火之中的普通百姓。世世代代做犧牲,受煎熬,備歷人世苦難的百姓,其痛苦遠甚于英雄美人。可是,英雄美人的痛苦,見于載籍,傳于眾口,而普通百姓呢?有誰知道他們的不幸?有誰同情他們的不幸?歷史所同情的似乎只有英雄美人!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可謂一針見血!在此基礎之上,作品結以“讀書人一聲長嘆”,更是包孕豐富。無限感慨盡在“一聲長嘆”四字之中。
上一篇:《古巴比倫·《吉爾伽美什》》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張養浩·〔中呂〕山坡羊》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