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邶風·旄丘》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①叔兮伯兮,何多日也!②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③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④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⑤叔兮伯兮,靡所與同。⑥
瑣兮尾兮,流離之子。⑦叔兮伯兮,褎如充耳。⑧
【注釋】 ①旄丘:前高后低的土丘。誕:延長。節:指葛藤的枝節。②叔、伯:對衛國貴族的尊稱。又,女子也稱愛人為叔為伯或叔伯。多日:指拖延多日。③處:居。指安居不動。與:指同伴或盟國。
④以:原因。⑤狐裘:狐皮袍。衛國貴族所穿。蒙戎:也作“尨茸”,蓬松貌。匪:非。⑥靡:無。同:指同一條心。⑦瑣:細小。尾:借為“微”,微賤。流離:漂散流亡。⑧褎 (you 又):服飾盛貌。褎如,即褎然,傲慢自大的樣子。充耳:一種下垂耳際的冠飾。這里義含雙關,謂充耳不聞。《鄭箋》:“充耳,塞耳也。”
【譯文】 葛藤長在山坡上,枝節怎么已經這樣長?叔叔啊伯伯啊,怎么老不肯來幫幫忙? 為何安安穩穩不肯動身?必定還要等個什么人。為何讓我們等了這樣久?其中必有什么原因。狐裘皮毛蓬蓬松松,并非車子不肯向東。叔叔啊伯伯啊,你我的心思不相通。我們渺小又卑賤,漂泊之人多可憐。叔叔啊伯伯啊,我們的呼聲你竟聽不見!
【集評】 宋·朱熹:“(二章)因上章‘何多日也’而言何其安處而不來,意必有與國相俟而俱來耳。又言何其久而不來,意其或有他故而不得來耳。詩之曲盡人情如此。”又:“流離患難之余,而其言之有序而不迫如此,其人亦可知矣。”(《詩集傳》卷二)
清·姚際恒:“(二章)自問自答,望人情景如畫。”又:“末句直刺。”(《詩經通論》卷三)
清·顧鎮:“‘何其處’、‘何其久’,皆心頭摹擬,情事判然。葛之誕節、裘之蒙戎,固見閱時之久,而疏闊之意,憔悴之容,已隱隱如繪。”(《虞東學詩》卷二)
清·劉沅:“冀其救援,而反復為之推原。結以‘充耳’,蓋其宛轉求之已久。申包胥之痛哭不過此矣。其情詞凄楚,全在虛字間,須逐句逐字玩之。”(《詩經恒解》卷一)
【總案】 本詩意旨,其說不一。有人認為是黎國臣子跟著黎侯久住衛國,因不見衛國前往救助而作;有人認為是黎國君臣遭狄人侵略,逃到衛國,求救于晉,因晉久不出兵而作;有人認為這是一些流亡到衛國的人,盼望貴族救濟而不得的詩;還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被遺棄而漂泊在外的女子思念愛人的詩。數說皆可自圓其說。全詩情意纏綿激切,曲折有致,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準確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心情。
上一篇:詩經《頌·周頌·閔予小子之什·敬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雅·大雅·生民之什·既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