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王拯·《媭砧課誦圖》序
《媭砧課誦圖》者,不材拯官京師曰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師,姊劉在家奉其老姑,不能來就弟養。今姑歿矣,姊復寄食寧氏姊于廣州, 阻于遠行。拯自始官日蓄志南歸, 以迄于今, 顛頓荒忽【1】, 瑣屑自牽【2】, 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歲先妣歿【3】,遂來依姊氏。姊適新寡,又喪其遺腹子,煢煢獨處。屋后小園數丈余,嘉樹蔭之。樹蔭有屋二椽【4】,姊攜拯居焉。拯十歲后,就塾師學, 朝出而暮歸。比夜【5】, 則姊恒執女紅【6】,篝一燈, 使拯讀其旁。夏苦熱 【7】, 輟夜課。天黎明, 輒呼拯起, 持小幾就園樹下讀。樹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搗衣以為砧, 一使拯坐而讀。讀日出, 乃遣入塾。故拯幼時每朝入塾, 所讀書乃熟于他童。或夜讀倦, 稍逐于嬉游, 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勞瘁死之狀【8】, 且曰:“汝今弗勉學, 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懼,泣告姊, 后無復為此言。
嗚呼! 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時, 猶能執一卷就姊氏讀, 日惴惴于悲思憂戚之中, 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后出門, 行身居業, 日即荒怠, 念姊氏教不可忘, 故為圖以自警, 冀使其身依然日讀姊氏之側, 庶免其墮棄之日深【9】, 而終于無所成也。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為之圖者, 陳君名鑠, 為余丁酉同歲生也。
【注釋】
【1】 顛頓荒忽: 比喻流離失所, 心神不寧。
【2】 瑣屑自牽: 被生活中瑣碎的些稍小事所纏。
【3】 先妣: 對已經死去的母親的稱呼。
【4】 樹蔭有屋二椽: 這句是說樹蔭有屋中二根椽為徑的圓周那么大。
【5】 比: 到。
【6】 女紅: 專指中國古代婦女所做的針線活。
【7】 苦: 在文中為使動用法, 義為苦于熱。
【8】 劬勞: 因過分勞累而形容佝僂憔悴不堪。
【9】 庶: 幾乎、差不多。放在句首有表希望之義。
【賞析】
此文選自 《龍壁山房文集》, 是一篇清新自然的抒情散文。由于作者情緒繾綣, 思念成疾, 是以寫得纏綿悱惻, 一往而情深。其抒之情, 柔能繞梁, 醇可醉人, 其狀之物, 如形附影, 觸手而及。可謂深諳文膽琴心。
“物色相君,人誰獲安?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蕭瑟秋風今又起,換了人間。北雁南飛,黃花遍地;秋水清砧。萬戶搗衣。文人騷客對景賦情。每有悲秋之感,是以有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千古佳句。更有歐陽修宏篇巨論的《秋聲賦》。本文作者并非為悲秋所作。只是秋夜長而寒夢煩。對著細雨梧桐,每擾秋景,念自己坐于高堂華屋之下,冬裘夏葛,盡享榮華:憶故人蝸居僻鄉閭里,飽受饑寒之苦,暑熱之侵,能無憾乎?關山致意的鴻雁便牽動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勤奮清苦的搗衣聲也就撩亂了作者的九曲愁腸,他再也禁不住秋日萬物的襲侵,遂邀人作畫, 自己則注萬斛情思于筆端,千頭萬緒,沖涌而來,為詩為文,聊以寄托對遠居南方阻于路途之遙的姐姐的思念。
“陶鈞文思,貴在虛靜”,作者的情感是在日思夜夢中由實而虛,由虛而神醞釀和提煉出來,是以氣真而言宜,行文如流水一般,成于自然,而文之勝亦在于自然之巧之妙。本文在抒情上有幾個突出的特點:巧于順序、主次分明;抓住事物的各個特點運用白描的手法來進行描繪;特別是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小事,捕捉一個動作一句話語細細訴來,使人看了有身臨其境之感。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巧于順序、主次分明:本文第一段寫作者與其姊不能相見的原因。他坐于廟堂之上。臨窗對著細雨梧桐,耳鳴鳥語啾啾,思飛于野,情動于衷,快寫一筆,記下這幅畫是自己在京做官時邀人所作。寫完這一句,即拋下不管。在讀者心里留下一個沉甸甸的懸念,而從千絲萬縷的愁思中理出一段衷腸來寫,抑制不住地敘述起急于姊弟相見又不能相見的原因。第二段寫渴望相見的原因。他命運多舛,幼年喪母,自幼與姊相伴為命,常常是青燈對難眠,更兼姊之賢淑,對弟百般憐愛而又深曉大義。擇師而教,砥礪磨志,勉其刻苦勤學,使弟大有所為。姐姐不亞于他的嚴父,姐姐之情更勝于慈母之情了。第三段寫作圖的原因。想著姐姐往日撫養教導之恩,作者三省自己,在姐姐身旁時“日惴惴于悲思憂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然而進京之后“行身居業, 日即荒怠”兩相對比,天淵之別。作者痛悔之余,為了不忘懷姐姐往日之諄諄教誨,也為了砥礪中年青云之志,他邀人作畫,如明鏡紅日般高懸于壁,坐臥俯仰,舉手投足之間皆可見嘉樹巨石,姐砧弟誦,免使自己稍有荒廢松懈。一片磨劍之意。不亞于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亦有似于蘇秦的頭懸梁錐刺股。言歸正傳,如果按照開篇第一句話的思路,應是把第三段提為第一段,因為文中第二句陡極險極,大有凌空飛來之感。按理,說完作圖的時間應該承之以說明作圖的原因,然后才是第二段,第一段則作為全篇的收束。盡情抒發作者不能與姐姐相見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一反這種正敘(或稱順序)的筆法,而是獨具匠心地采用倒敘。之后, 才正敘到作圖的原因。這樣寫能收到許多橫空而來的妙發, 因為作者的所有怨思惆悵就在于親人相離, 天南海北不克相見, 以盡尺寸之思, 因而一提筆執素, 便是心潮滾滾, 思緒綿綿, 不禁中胸內情感排山倒海似地沖決漾來, 狂波濁浪無拘無束地將自己對姐姐的思念之情傾訴得淋漓盡致。作者這樣安排次序, 使得一篇文勢平談的圖序品文顯得氣勢奔涌如萬斛源泉, 文脈跌宕勝奔騰群山, 而且使讀者一看便能知曉。全文的重心并非在于說明圖作的如何。而是作者汪洋般的思念之情蕩溢于紙面。
抓住事物的各個特點用白描的手法加以描繪, 特別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細事娓娓訴來。這一特點在文中的第二大段表現得最為明晰可見。作者七歲喪母, 孤苦無依, 遂來投奔姐姐。姐姐這時的境遇也十分悲涼凄惻。“姊適新寡,又喪其遺腹子, 煢煢獨處”。本是一根藤上的兩只苦瓜,葉落歸根, 現在又緊緊地連在一處了。古人對同是天涯淪落人,尚且能相逢不必曾相識。姊弟異路, 卻同為孤苦無依、煢煢獨處, 今日弟走投無路投奔于姊, 也可謂是山窮水盡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弟找到了一個人生的落腳點本是值得欣慰的事, 讀者也不禁為之心緩意寬, 但一轉念及兩人的境遇,一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女, 一是百無一用的小小書生, 而這樣的兩個人卻要相依為命、同病相憐, 其情其景, 催人淚下, 揪人心肺。下面文章在描寫上或如蜻蜓點水一帶即過, 或如駱駝負重般的濃彩重墨, 一筆一頓, 一畫一痕, 于心有戚之處則細細道來, 使人聞之恍然作聲, 見其立竿現影。他們居在濃蔭蔽蓋的房屋里, 作者十歲時, 姐姐便送他去上學, 朝出而暮歸、日復如此, 從不中輟。在姐姐的督促下, 他勤奮讀書, 不敢荒疏學業。很顯然, 這樣寫既平淡無味, 又不能表達作者曲折心境之萬一。有道是于無聲處聽驚雷, 作者就抓住一件件在現實生活中不顯眼的小事來細細品味咀嚼。那些年, 涼月初升, 鳥雀歸巢, 曠野蛙聲如織之時, 姐姐或紡織, 或縫補, 在屋里伴著弟弟讀書, 青燈孤影, 明月照人。朗朗的書聲和喳喳搖曳的紡織聲相應和, 使人讀來, 有如在冷月似鉤的桑間陌上, 恍然飄來的啾啾樂曲, 品之無極, 三日不聞肉味。彼時燈火嫣紅, 人影在墻, 夏日夜暑, 姐姐擔憂苦了弟弟, 便停了夜讀, 姐姐的一片體恤之心慈愛之意油然紙上。天色破曉, 姐姐輕輕搖醒沉睡的弟弟, 提著小桌, 拉起揉著惺松睡眼的弟弟, 坐到園中清涼的嘉樹下, 溫習功課。不難想象, 這時, 勤勞的姐姐可能又已生起炊煙, 為幼小懂事的小弟弟做好了簡單可口而熱氣騰騰的飯菜。經過這些描寫, 作者雖然沒有明確地為我們描繪《媭砧課誦圖》, 但我們已可知其大體: 綠樹濃蔭, 兩塊巨大的青石安放其下, 一塊是姐姐搗衣的砧石, 一塊是弟弟讀書的凳子, 或晨光熹微, 紅日乍升, 晨光染紅了綠園, 翠葉, 青石散發出股股誘人的光暈。一小童端坐其上,目光專注,持本而詠……此情此景,如歌似詩,憑歌憑詩又豈能盡其意。作者抑一腔深情,慢慢道來,方能達到文中化境。”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由小事引發,激出感情巨浪,恰似群山委蛇跌宕。“見一葉而知秋”,作者正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內蘊,使得一塊普通青石砧泰山似地壓在讀者心里,經久不移,常駐不去,流連而忘返了,信乎!作者又感慨萬分地說,自己那時學習比別的學童好,全是因為姐姐的督促。然而,小孩子哪有不貪玩的,一旦他放下去玩,姐姐便真情觸動,淚流滿面地勸他“汝今弗勉學,母氏地下戚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于是弟泣姊亦泣。此情此景,令人不能卒讀。
除此之外,作者又把抒情、敘事、寫景熔為一爐,時而把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烘托人物。《媭砧課誦圖》中的濃樹可見姐情之深之茂。青石,青、情一聲之轉,青石即情石,石頭是沉重之物,青石即可理解為“情重”,作者寫自己坐在濃蔭之下,巨青石之上,正是寓意自己日夜沐浴著姐姐的恩情。又如夜讀時“篝一燈”一個“一”字越發襯托出兩人相依為命,“煢煢獨處”時夜色的凄涼來。全文妙不勝收,他人得來終覺淺,要尋底蘊須躬行。只要讀者設身處地進入角色,美景盡收眼底。
上一篇:《古文·黃生借書說》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宋金元文·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