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雅小雅節南山之什·巧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①無罪無辜,亂如此幠。②
昊天已威,予慎無罪。③昊天泰幠,予慎無辜。④
亂之初生,僭始既涵。⑤亂之又生,君子信讒。⑥
君子如怒,亂庶遄沮。⑦君子如祉,亂庶遄已。⑧
君子屢盟,亂是用長。⑨君子信盜,亂是用暴。⑩
盜言孔甘,亂是用餤。(11)匪其止共,維王之邛。(12)
奕奕寢廟,君子作之。(13)秩秩大猷,圣人莫之。(14)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躍躍毚兔,遇犬獲之。(15)
荏染柔木,君子樹之。(16)往來行言,心焉數之。(17)
蛇蛇碩言,出自口矣。(18)巧言如簧,顏之厚矣。(19)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20)無拳無勇,職為亂階。(21)
既微且尰,爾勇伊何?(22)為猶將多,爾居徒幾何?(23)
【注釋】 ①悠悠:遙遠的樣子。曰、且(ju居):都是語助詞。②辜:罪。亂:指被讒遭禍。(hu乎):大。③已:甚。威:暴虐。慎:確實。④泰:太。泰幠,是“威泰幠”的省略。⑤僭(jian 見):通“譖”,讒言。涵:容,寬容。⑥君子:指當代君王。⑦庶:庶幾。遄(chuan 船):快、迅速。沮(ju 居):止。⑧祉(zhi止):福,指禮遇、重用賢人。已:停止。⑨屢盟:多次訂盟。指盟多難以一一遵守,小人得以乘間而進讒言。長:加多。⑩盜:強盜,盜賊,指讒人。暴:厲害。(11)盜言:陷害別人的話。孔甘:很甜蜜。餤(tan談):進食,引申為加多。(12)止共:忠于職守。止,達到。共,通“恭”。維:是。邛(qiong 窮):病。(13)奕(yi義)奕:高大而華美的樣子。寢廟:古代帝王的宗廟有寢和廟兩部分。(14)秩秩:有條不紊。大猷(you 由):大道,此處指國家的典章制度。莫:通“謨”,制定。(15)毚(chan 讒):狡兔。(16)荏(ren 忍)染:柔弱下垂的樣子。柔木:良木,指椅、桐、梓、漆一類質地輕軟的樹木。(17)行言:道聽途說的話,即流言。(18)蛇(yi 宜)蛇:安閑的樣子,這里指輕率。碩言:大話,不符合實際的謊話。(19)巧言:花言巧語,諂媚的話。如簧:比喻讒人善于諂媚,講起恭維的話如同演奏音樂那樣好聽。顏之厚:臉皮厚,即不知羞恥。(20)麋:借作“湄”,水濱,下濕之地。(21)拳:力氣。職:主、專。階:階梯。(22)微:借作“癓”,小腿生濕瘡。尰(zhong 腫):腳腫。(23)猶:詐謀。將多:很多。居:蓄。徒:徒眾、黨羽。幾何:有多少?意即甚少。
【譯文】 悠悠蒼天聽我訴,人們把你當父母。百姓哪曾有罪過?降禍這般太殘酷。太可怕呀天爺怒,我實無罪又無辜。蒼天蒼天太糊涂,我實無罪又無辜。禍亂當初才滋生,始于讒言受寬容。禍亂如今又發生,君王信讒災難重。君王若能斥讒人,民可免禍少苦痛。君王若能重賢才,亂根鏟盡國興隆。君王屢盟少信用,禍亂因此愈添增。君王偏信盜賊言,禍亂愈演愈兇險。強盜說話蜜樣甜,禍亂因此更加添。不是他呀已盡職,陷害君王罪滔天。宮室宗廟多巍峨,先王建造于國都。典章制度多完善,圣人手定立國初。讒人有意來破壞,邪思可被我測度。猶如疾奔小狡兔,獵犬追逐定逮住。外柔內剛好木苗,君王手植寓深意。哪怕流言四處起,臣心不會為動移。淺薄騙人吹牛話,全來自讒人口里。花言巧語如奏樂,真是無恥厚臉皮! 他是什么樣的人,居住在河濱水邊。力氣勇氣全無有,卻是世亂總根源。小腿糜爛腳背腫,勇敢精神何曾有。詭計多端徒奈何,可笑同黨有幾個?
【集評】 《毛詩序》:“《巧言》,刺幽王也,大夫傷于讒,故作是詩也。”《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十二)
宋·朱熹:“大夫傷于讒,無所控告而訴之于天。”(《詩集傳》卷十二)
清·姚際恒:“此幽王時之大夫以小人讒謀啟亂,將甘心焉,而賦是詩。”(《詩經通論》卷十一)
清·方玉潤:“此詩大旨因讒致亂,而讒之所以能入與不能入,則信不信之故耳。”(《詩經原始》卷十一)
今·陳子展:“《巧言》,刺王信讒召亂之詩。”(《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今·程俊英:“這是諷刺統治者聽信讒言因而禍國殃民的詩。舊說是大夫傷于讒言,刺幽王而作。大夫傷于讒言而作,是可信的,但是否刺幽王,就很難斷定。”(《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總案】 縱觀往古,曾出現過無數因君王信讒言、遠賢臣而導致朝政紊亂或王朝傾覆的史實。詩人敏銳地觀察到:讒言可以亂政。正是由于小人的進讒和統治者的信讒,才使周王朝日甚一日地陷入禍亂不已、民不聊生的政治危機之中。全詩采用倒敘的方法,先突出事情的結局,即從進讒言及輕信讒言所造成的災難性后果寫起,再按時間順序交代因信讒言而招來禍亂的過程等。通過敘事和議論,詩人所要闡述的亂由讒生、信讒誤國的深刻道理,也就清楚地顯示了出來。詩人以為,盡管進讒者“巧舌如簧”,一派花言巧語,但是其禍國殃民的隱情,還是可以被察覺的,他們的本質是虛弱的,追隨者也寥寥無幾,只要當今周王幡然悔悟,決心除邪扶正,則讒言可息、小人可黜、國難可止。詩人美好的愿望雖然無法實現,但其內心殷切的愛國之情,仍是可以感知的。詩中嫉惡如仇、為國事憂慮的詩人的自我形象,輕信讒言、昏庸無能的當代周王的形象,塑造得頗為成功。尤其是口蜜腹劍、卑鄙猥瑣的讒人形象,刻畫得更為鮮明、生動,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地。詩中可以批判丑惡現象,闡述治國安邦之理,但并不是抽象地去進行,這似乎也是本詩對后代詩人的一點啟示。
上一篇:詩經《國風·鄭風·將仲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漢詩《漢樂府民歌·平陵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