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
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木蘭,香草名,產于南方。《楚辭·離騷》有“朝搴(qiān,拔取)階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之句。估計漢武帝修上林苑時,遠方群臣所獻三千種名果異卉中有木蘭,遂植于終南山下,成為上林苑中植物園的組成部分。“木蘭柴”也因此得名。
劉辰翁評《木蘭柴》曰:“猶是《鹿柴》之余。”講得很有道理。《鹿柴》寫夕陽返照下深林的幽暗;此詩寫殘照將斂之景,從時間角度著眼,正是前者的延續。
“秋山斂余照”,首句寫秋山殘照。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它投在秋山上的一抹余暉越升越高,越縮越小,著一“斂”字,相當精確。麗日中天時,一般很難覺察到太陽的運行;而日薄西山之際,由于有參照物,便能觀察到它的運動,仿佛看到它匆匆的腳步。詩人通過寫東邊秋山“余照”的變化,暗示西邊太陽的轉瞬即逝,手法靈活,動人遐想。對太陽落山最敏感的是禽鳥,于是次句寫飛鳥投林。飛鳥歸巢是在日薄西山這一剎那間進行的,故次句與首句有因果關系。用“逐前侶”表現飛鳥歸巢的情態很傳神。李白在《蜀道難》中曾用“但聞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來渲染畏途巉巖的荒涼、恐怖氣氛。這里的“飛鳥逐前侶”則曲曲傳出詩中人在薄暮時分的悵惘之情。
“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后二句寫秋山殘照將斂時剎那之景:山色時時變幻,夕嵐隨即消失。彩翠,指遠山在落日反照下所現紫翠之色。太陽落山時,光線由強轉弱,在強光下一直不甚分明的山巒的輪廓,在這一剎那間反倒清晰可辨,色彩顯得更為豐富。于此同時,暮靄在不知不覺中升騰起來,而隨著殘照斂盡,又迅即淹沒于夜幕之中。寫霎時所見,備極變幻,這就是批評家所樂道的“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上一篇:楊萬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維《欒家瀨》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