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邶風·匏有苦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①深則厲,淺則揭。②
有彌濟盈,有鷕雉鳴。③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④
雍雍鳴雁,旭日始旦。⑤士如歸妻,迨冰未泮。⑥
招招舟子,人涉印否。⑦人涉印否,印須我友。⑧
【注釋】 ①匏 (pao 袍):葫蘆。苦葉:枯葉。濟:濟水,又名泲水。②厲:攜帶。揭(qi 氣):提起衣裳。朱熹曰:“以衣而涉曰厲,褰衣而涉曰揭。” ③彌:水漲滿的樣子。鷕(yao 咬):山雞的叫聲。④濡:濕。軌:車軸。牡:雄性動物。⑤雍雍:大雁的叫聲。始旦:天剛亮。⑥歸妻:娶妻。迨:趁著。泮(pan 盼):封,合。⑦招(shao 勺)招:身體伸動的樣子。又作“佻佻”、“苕苕”。印:“姎”之借,女子自稱。否(pi 匹):不。⑧須:等待。
【譯文】 葫蘆熟透葉枯黃,濟河渡口水位漲。水深腰系葫蘆涉,水淺提起衣裳。白水茫茫濟河滿,山雞吆吆亂叫喚。濟水雖滿不過軸,山雞亂叫是求偶。大雁聲聲鳴不斷,紅日東升天光明。你如真心要娶我,趁冰未封快來迎。船夫搖搖把船擺,人家渡河我等待,人家渡河我等待,待我心上人過河來。
【集評】 《毛詩序》: “刺衛宣公也。公與夫人并為淫亂。”(《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
宋·朱熹:“此刺淫亂之詩。言匏未可用,而渡處方深,行者當量其深淺而后可渡。以比男女之際,亦當量度禮義而行也。”(《詩集傳》卷二)
清·方玉潤:“刺世禮義澌滅也。……通篇以涉水喻處世。中間插入雉雁喻倫物,詞旨隱約,局陣離奇,忽斷忽連,若規若諷,極風人之意趣。”(《詩經原始》卷三)
清·王先謙:“賢者不遇時而作也。”(《詩三家義集疏》卷三)
【總案】 《匏有苦葉》一詩,前人諸說紛紜,或以為“刺淫亂”,或以為“賢者不遇”,今人多把它看作一首美妙動人的民間情歌。清晨,一個年青女子在河邊等待和情人相會。正是深秋時節,葫蘆已經熟透,渡口的水位也上漲了,濟水一片茫茫。野雞在水濱鳴叫,以聲音召喚自己的配偶;空中的大雁迎著冉冉升起的朝陽緩緩飛翔,雍雍的長鳴在晨空中顯得分外瀏亮。這一切都使河邊的妙齡少女心旌搖動,對情人的思念盼望之情越發不可抑止。前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詩由景起興,觸景生情,景真情切,情景交融,達到了極其優美的藝術境界,仿佛一幅情深意長的圖畫,使人讀后不禁像癡情的女主人公一樣感到無限迷茫,無限惆悵。
上一篇:詩經《國風·邶風·擊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國風·齊風·南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