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木蘭花慢 滁州送范倅》·辛棄疾
辛棄疾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歹帶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這首詞是乾道九年(1173)秋天,作者在滁州任上,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臨安而作。范昂原任通判,是他的副職,二人一起共事,合作得很好,一年多來實行種種革新措施,在滁州的地方建設上取得了不少成績,因此他們之間有著深厚的友誼。如今范昂要走了,作者感到依依難舍。詞的上片寫惜別之情,下片是寫希望范昂此去京城,能得到朝廷重用,到前方籌劃軍事,為國立功。當想到自己仍留在滁州,不能為國建功立業時,不禁感慨系之。
起句“老來情味減”,引人吃驚:才33歲的辛棄疾,為什么說自己“老”了呢?并不是因為自己的官階比他大,倚老賣老,擺老資格,而是有深意包含在其中的。全句的意思是,我老了,年輕時那樣的興致和趣味已經大大減退了。他年輕時又有什么興致與趣味呢?辛棄疾起于戎馬之間,攻城陷陣,追殺叛徒,以至率兵南歸,那是怎樣的一種情勢?現在,回首往事,感到一事無成,過去的一切都是那么遙遠似的,因而,自然就產生了“老”的感覺。這種嘆“老”的情思,是對青年時代懷抱壯志的一種遺恨。也是用反語,發泄對現實的不滿,是對黑暗腐敗政權所進行的抨擊! “對別酒,怯流年。”這是同友人離別時,對年華的流逝,忽而產生的一種怯懼;其實就是由于壯志未酬,在情緒上的一種壓抑。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筆鋒一轉,又寫眼前的別筵:不幾天就是中秋佳節了,人卻要離散了,這不更使人感到遺憾嗎? “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不懂人情的江水,全不顧我們離別的痛苦,只管和西風一起,把載著朋友的船送走。感情又來一番跌宕起伏。“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這是設想范昂回到家鄉,享受到故鄉之愛與天倫之樂的情景。莼鱸,比喻思鄉之情。
過片,又突轉一筆: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勸勉范昂不要忘情于故鄉之愛和天倫之樂,應當趁征衫未脫,去朝見天子,因皇帝在宮里正盼著賢德的人去幫助料理國事吶!在這里,作者那種時刻關心國家大事的心情躍然紙上!
“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作者又加重一筆,說是料想會有那樣一個時刻,皇上把你留在承明廬,讓你審定各種重要文書,請你一起籌劃邊防的軍機大事。承明廬,為漢代朝臣值宿之所,在石渠閣外。草視,審定翰林院代皇上起草的詔書。作者用這些想象之詞,與“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作照應,鼓勵范昂不可留戀兒女溫情,努力為國家做些事情。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歹帶酒只依然。”這是作者自謙之詞,愁腸歹帶酒,頑劣之性未改,說壯志未伸,事業無成,還是舊日境況,似乎無面目再對故人。
“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這個收筆頗出人意料! “響空弦”:《戰國策·楚策》載,更羸曾引弓虛發,驚落一只孤雁。魏王問其原因,他說,這是一只傷雁,心中還充滿著對弓箭的恐懼,所以,聽見弓弦聲,便被驚落了。作者用這個典故,說明自己仍未忘情疆場的戎馬生涯,雖“老”而還堪一用!
辛棄疾守滁州的時期,任一州之長,得以施展政治才干,而且又取得相當顯著的政績,思想感情是昂揚的,反映在創作上也是明朗的。這首《木蘭花慢》,在藝術構思上,層次鮮明,用對比照應的方法,使意境逐步在感情的推宕中展開。先寫自己方面的因“老來情味減”,面對別筵,更是“怯流年”,這是一層。“況……中秋……好月”,偏又“不照人圓”,又遞進一層。“無情水”、“送歸船”,更把那離人的情緒推向膠結狀態。然而,話未說盡,忽轉到朋友歸家后的天倫之樂,一悲一喜,對照鮮明,筆勢跌宕有致。下片首先放手去寫“征衫……去朝天”,“夜半承明……卻遣籌邊”。寫到酣暢之處,卻轉到“長安故人問我”,抒寫自己的胸襟懷抱。“道愁腸歹帶酒只依然”,借用唐人歸意,但當寫出“目斷秋霄落雁”,使舊意又有了新鮮內容,可謂推陳舊為神奇。全詞有虛有實,而“醉來時響空弦”,虛中實寫,實為神來之筆,令人嘆為觀止。這一結語,就像一段軟軟細語之后,突然一陣緊鑼密鼓,或驚堂木一拍,使柔中有剛,陰中有陽,剛柔相濟,豪邁的氣勢奪人而來。尤其這“目斷秋霄落雁”句,是最能表現稼軒詞的風格的。
上一篇:賈昌朝《木蘭花令》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木蘭花慢》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