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邶風·擊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①土國城漕,我獨南行。②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③不我以歸,憂心有忡。④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⑤于以求之?于林之下。⑥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⑧于嗟洵兮,不我信兮。⑨
【注釋】 ①鏜(tang堂):鼓聲。踴躍:形容演武時跳躍擊刺的動作。兵:武器。②土、城:皆用作動詞,修筑城池。漕:衛邑名,今河南滑縣東南。③孫子仲:衛國軍隊的統帥。“孫”是姓氏,字子仲。孫氏是衛國的世卿。平:平定。崔述《讀風偶識》:“凡兩國不相和而為和之,曰‘平’。”一說聯合。④以:猶“與”。有忡(chong 沖):猶“忡忡”,憂愁不寧的樣子。⑤爰:于何,在哪里。⑥于以:也是“于何”的意思。⑦契:合。闊:疏。“契闊”這里用作偏義復詞,偏用“契”義,言不論生死都要在一起。成說:立下誓言。⑧于嗟:嘆詞。活:猶“佸(huo)”,相會。⑨洵:久遠。
【譯文】 擂起軍鼓咚咚響,踴躍劈刺練刀槍。筑土墻,修漕城,我獨從軍向南行。跟著統帥孫子仲,平定糾紛陳與宋。別人回家我沒分,心悲意苦愁重重。哪里停留哪里住?我的戰馬死何處?什么地方來找我?山林之下收白骨。“不論生死在一起”,山盟海誓對你許。緊緊拉住你的手,與你偕老到白頭。我們相隔太遙遠,要想重逢難上難。我們分別太久遠,昔時誓語成空言。
【集評】 《毛詩序》:“怨州吁也。衛州吁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將而平陳與宋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
清·姚際恒:“《小序》謂‘怨州吁。’鄭氏以隱公四年州吁伐鄭之事實之。……按此事與經不合者六。……按此乃衛穆公背清丘之盟救陳,為宋所伐,平陳、宋之難,數興軍旅,其下怨而作此詩也。”(《詩經通論》卷三)
清·方玉潤:“細玩詩意,乃戍卒嗟怨之辭,非軍行勞苦之詩。當是救陳后晉、宋討衛之時,不能不戍兵防隘,久而不歸,故至嗟怨,發為詩歌。”(《詩經原始》卷三)。
【總案】 《詩序》認為這首詩是衛州吁于魯隱公四年(前719年)聯合陳、宋、蔡三國伐鄭時,士卒嗟怨之作。清代不少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那次戰爭時間很短,而且州吁回國不久就中了衛國老臣石碏的計策,被陳侯誘殺,詩中所云“不我以歸”等等與這段史實不符。所以姚際恒等提出此詩實是描寫魯宣公十二年(前597年)衛穆公出兵干涉陳宋兩國戰爭的史事。其實,正如方玉潤所說:“此戍卒思歸不得詩也,又何必沾沾據一時一事以實之哉?”(《詩經原始》)春秋期間,各諸侯國之間征戰頻繁,百姓不堪其苦,而從軍士兵于飽受戰亂之苦之上又加以去家離親之痛。《詩經》中抒寫戰爭的詩篇很多,其中既有戰士們同仇敵愾的高歌,也有士兵對窮兵黷武的怨恨和對故國親人的思念。但是,像本篇如此情緒低落消沉,語氣悲觀絕望的詩作則可稱絕無僅有。全詩純用賦體娓娓敘來,尤見沉痛。
上一篇:詩經《國風·邶風·凱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國風·邶風·匏有苦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