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國風(fēng)衛(wèi)風(fēng)·芄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芄蘭之支,童子佩觿。①雖則佩觿,能不我知。②
容兮遂兮,垂帶悸兮。③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④雖則佩韘;能不我甲⑤。
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注釋】 ①芄(wan 丸)蘭:即蘿藦,蔓生植物,可入藥。支:通“枝”,芄蘭枝頭尖,似古人佩帶的角錐。觽(xi 希):古代成人所佩的骨制小錐,用來解結(jié)。②能:乃。知:匹配。③容:佩刀。遂:取火用的銅鏡,古稱陽燧,今稱火鏡。據(jù)《禮記·內(nèi)則》載,容、燧均為成人所佩。悸:顫動(dòng)。④(she 涉):即扳指,以玉或骨制成,射箭時(shí)套在拇指上用以鉤弦。葉:芄蘭之葉,形同扳指。⑤甲:同“狎”,親近。
【譯文】 芄蘭嫩枝尖又尖,成人的角錐童子拴。雖然佩上解結(jié)錐,和我一點(diǎn)也不般配。容刀啊,陽燧啊,顫顫悠悠佩帶垂。芄蘭的嫩葉卷成環(huán),成人的扳指掛腰間。童子雖把扳指系,和我一點(diǎn)也不親昵。容刀啊,陽燧啊,搖搖晃晃裝模樣。
【集評】 宋·朱熹:“此亦淫女見絕而戲其人之詞。”(《詩集傳》卷三)
清·王引之:“言童子雖則佩韘而實(shí)不與我相知,雖則佩韘而實(shí)不與我相狎。《鄭風(fēng)·狡童》篇‘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與此同意。”(《經(jīng)義述聞》卷五)
清·牛運(yùn)震:“極妍雅,卻極形容不堪,語勢歇而復(fù)揚(yáng),韻絕。……末二語只就童子容儀詠嘆一番,而諷意更自深長,詩情妙甚。”(《詩志》卷一)
【總案】 這首詩的主題,歷來無確定的解說。《毛詩序》以為刺惠公年幼即位,不稱其服。后人有以為此詩是諷刺貴族童子者,有認(rèn)為此詩與《鄭風(fēng)·狡童》同為情歌者,但詩意前后都不能暢通無礙。詩確系出于女子之口,充滿了諷刺和幽怨,以芄蘭的枝葉起興,以“能不我和”、“能不我狎”點(diǎn)明詩旨,以對童子裝模作樣充成人的諷刺作結(jié),快言快語,富有情趣。
上一篇:詩經(jīng)《頌·周頌·清廟之什·維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jīng)《雅·小雅·魚藻之什·苕之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