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歸東土,和治諸夏。
萬民平均,吾顧見汝。
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賞析]
周穆王是西周中期的君主,以酷好遠游著稱。《左傳》稱: “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昭公十二年》)《史記·秦本紀》也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 得驥溫驪、 驊騮、 騄耳之駟, 西巡狩, 樂而忘歸。 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這首《東夏歌》正是西游時所作。《穆天子傳》卷三云: “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 ‘予歸東土……將復而野。’天子遂驅車升于弇山。乃紀其跡于弇山之石”云云。關于西王母,又見于 《爾雅》、《列子》、《山海經》諸先秦古籍。雖傳聞異辭,但并非茫無依據(jù)之作。西王母當是華夏西陲一個處于母系氏族社會階段的部族的名稱。其首領亦叫西王母。地域約在今新疆一帶。周穆王與西王母的對詩,反映了兩個古老民族的友好交往,彌足珍視。
《東夏歌》 又名 《穆王答西王母謠》。夏,指中國。《說文》: “夏,中國之人也。”位于西王母國之東,故曰東夏。從語氣上看,它是一首臨別的離歌。頭兩句就說自己要回到東土去處理政務。“和治諸夏”,是安定華夏部族的矛盾之意。它與 《史記》所說平救徐偃王之亂也正相吻合。“萬民平均”,意同天下太平。《樂記》有 “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語。“吾顧見汝”,“顧”,返回。這兩句是說: “等到天下太平了,我再回來看你。”那么,多久才能重見呢?他的預計是: “比及三年,將復而野。”也就是說等到過了三年,我將再度到你(而)的原野來造訪。“三年”,是古代施政的一個階段,所謂大比之年,要對政績的優(yōu)劣進行考核。《論語》也有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說法。看來,這位穆天子對治理天下頗為自信。他準備用三年時間整頓好東夏的政治,然后再重續(xù)舊游。
這首詩語言質樸,口氣堅定,頗有含納四海的氣勢。然而,從“吾顧見汝”、“將復而野”諸句玩味,不是也流露出對西王母斯人、斯地的依戀之情嗎? 重溫這首詩歌,我們有理由為存在于兩個古老民族之間的友誼感到自豪,而不止是發(fā)發(fā)懷古之幽思而已。
上一篇:宋孝武帝·劉駿《丁督護歌》
下一篇:梁武帝·蕭衍《東飛伯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