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為樂當(dāng)及時(shí),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fèi),但為后世嗤。①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②
【注釋】 ①茲:年。嗤:譏笑。②王子喬:古代著名的仙人。據(jù)劉向《列仙傳》,他本是周靈王的太子,被浮丘公接上嵩山而成仙。后被視為凡人成仙的范例。
【譯文】 人生一世不滿百年,卻常常懷有難活千歲的煩憂。常常遺憾黑夜太長和太短的白晝,為什么不能手持燈燭夜游? 人生呀!就是要行樂及時(shí),怎能寄希望于來日?愚蠢的人呀!舍不得錢財(cái),只能被后人嗤笑諷刺。想要學(xué)那仙人王子喬,又渺茫難與期。
(王 洪譯)
【集評(píng)】 明·陸時(shí)雍:“起四句名語并獲,末二句將前意一噴再醒。‘為樂當(dāng)及時(shí),何能待來茲’,念此已是憮然,至讀‘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蓋嗟嘆自失,乃知此言無不可感。”(《古詩鏡》卷二)
清·陳祚明:“亦與《驅(qū)車上東門》同意,其端更不可尋。此首起十字演為《上東門》篇,《上東門》篇結(jié)十字演為此篇,俱不出正意。古人為文,批隙導(dǎo)虛,變化百出,故一意可成數(shù)篇,一事可以各詠,往往生新,不相蹈襲。”(《采菽堂古詩選》卷三)
清·吳琪:“此詩重一‘時(shí)’字,通篇只就‘時(shí)’上寫來。年不滿百,人豈不知?憂及千歲者,為子孫作馬牛耳。‘愛惜費(fèi)’乃憂之效。‘后世’正指子孫曰:‘田舍翁得此已足矣。’乃是后世嗤也。‘晝短’二句最警策。人生既不滿百年,夜且去其半矣,以夜繼晝,將以行吾生年也。”(《六朝選詩定論》)
清·方東樹:“萬古名言,即前《驅(qū)車》篇意,而皆重在飲酒,及時(shí)行樂,是其志在曠達(dá)。漢魏時(shí)人無明儒理者,故極其高志,止此而已。君子為善,惟日不足,一息不懈,死而后已,固不可以是繩之耳。起四句,奇情奇想,筆勢(shì)崢嶸飛動(dòng);收句逆接,倒卷反掉,另換氣、換勢(shì)、換筆。”(《昭昧詹言》卷二)
清·張玉谷:“此刺貪夫戚戚之詩。前四,突然將人生年促憂長,為癡妄者當(dāng)頭棒喝,隨就光陰宜惜,指出夜游良策來。中四,承上二句,申明行樂所以貴乎及時(shí),以來茲歲月,為數(shù)難知,不能待耳;而愚者昧昧,不知為樂,蓋惜費(fèi)是其病根,受嗤乃其明驗(yàn),詩旨已揭。末二,更以仙人難期,破其迷惑,兜應(yīng)首句,及‘何能待’句作收,不重仙不可求意。”(《古詩賞析》卷四)
【總案】 張玉谷說詩,善析其結(jié)構(gòu),多有妙言,但于此詩卻反賓為主,解釋不得其所。詩人通篇所言,不過惜時(shí)與行樂,而重在“及時(shí)”。故以人之戀生而神仙不可求,指出現(xiàn)世行樂乃人生第一義,從而提出以夜繼晝、惜時(shí)游樂的建議。繼而以未來生死莫測(cè),點(diǎn)醒“及時(shí)”二字,強(qiáng)調(diào)秉燭游的必要;以后人之嗤笑破今人惜財(cái)之愚妄,說明秉燭游的意義即“人生唯行樂耳”。故所謂“秉燭游”,是用有限的生命去求得最大限度的享受。這是“及時(shí)”的最充分的體現(xiàn)。因此,作者破“愛惜費(fèi)”之拘束,是為了闡發(fā)其行樂人生之主旨。而“為樂當(dāng)及時(shí)”,這是針對(duì)一切人而言,并不如張玉谷所認(rèn)為的整首詩唯指“貪夫”而已。
(蔣方)
上一篇:漢詩《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選十一首)·爍爍三星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jīng)《雅·大雅·生民之什·生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