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祖席得秋字》原文與賞析
韓愈
淮南悲木落,而我獨傷秋。
況與故人別,那堪羈宦愁。
榮華今異路,風雨苦同憂。
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
元和初(806),韓愈的門生皇甫湜,在對策中觸犯了宰相,牽連到其舅王涯。元和三年(808),王涯被貶為虢州司馬,是年秋,復徙袁州。韓愈與王涯是同年進士,兼有與皇甫湜之誼,因而寫《祖席》二首相送。一首云“得前字”,一首云“得秋字”,即分別以“前”字、“秋”字為韻。此選后一首。
首聯是起題,主要寫木落傷秋,古今同慨: “淮南悲木落,而我獨傷秋。”“淮南”即西漢淮南王劉安。他在《淮南子·說山》中,有“桑葉落而長年悲”之句。兩句意謂,淮南王當年曾悲哀秋來草木零落,而我現在也見秋至而獨自傷懷了。在古漢語中,“悲”和“傷”雖為同義詞,但“傷”卻比“悲”在感情上更深一層。特別加一“獨”字,情味更濃,表示了詩人對朋友冤情的理解與悲傷。并切“秋心為‘愁’”之題旨。
頷聯承首聯之意而再深入:“況與故人別,那堪羈宦愁。”意謂,有情人見秋葉落本來就傷悲,更何況是在這愁心的季節要與好友相別呢?故人相別,已是痛苦難堪,更何況再加上羈宦之愁呢?“羈”是羈絆,“羈宦”相聯,便有從京城外放為官,常常倍受監視、官身更不得自由之意。這一聯中的虛詞用得很好,“況與”與“那堪”相搭配,起碼有兩點妙處:一是幾層意思相遞進,一層更比一層深入;二是這種“流水對”,轉折靈便,語氣如行云流水,使人覺得似乎未用對仗,而實際上卻是十分工穩的對偶。
頸聯轉入回顧友情和敘述今日之悲: “榮華今異路,風雨苦同憂。”上句暗用《淮南子·說林》篇中“有榮華者,必有憔悴”之意,下句用《詩經·風雨》篇中“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之語,表示天時不利,憂思君子之情。兩句意謂,當年同科進士,本望同有榮華之樂;而今已成異路之人,愿與君子風雨同憂。此聯用典自然,使人覺得不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俯之情。并且這種“不能同樂,便來同憂”的感情,讀來也倍加感人。
尾聯歸結到送別的用意上來,勸朋友要想得開,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 “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意思是您不要認為屬于江南西道(今屬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離京城太遠,那里的江山如畫,風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暢快地游賞。言下之意,千萬不要以暫時的榮辱升降為懷,要好好地保重身體,保持開朗的心懷。這比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在意義上更加豐富動人; 因為王詩只單純表現了“身可離而心相近”之意,而韓詩卻從友人著想,提出了如何解脫精神苦惱的勸勉。
這首詩在藝術上有兩個特點: 一、詩人雖然寫的是一首格律嚴格的律詩,但能一氣呵成,明白如話;二、此詩的虛詞用得好,典故用得活,敘述友情和勸勉友人,都能情真意切,而在表現手法上卻又不即不離,使深情厚誼溢于言外。《榕村詩選》認為,這是韓愈的得意之作,這理解是很對的。
上一篇:《李商隱·燕臺詩四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韓翃·章臺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