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高啟
寒色初凝野,秋聲忽在林。
遙山不能見,只為晚煙深。
校理,官名,掌校理宮廷藏書。張校理,其名不詳。這是一首題畫詩,我們看不到畫的原作,但從這首詩的描摹中可以想象到整幅畫面:近處是遼闊的原野,已抹上一筆蕭條的秋色;原野上有一片樹林,木葉開始由青泛黃,遠處是連綿起伏的山,但暮靄沉沉,如煙如織,遮住我們的視線,人們能看到的僅是朦朧一片。
詩的起句“寒色初凝野”,攝取了一個廣角鏡頭,將廣袤的原野呈現在人們面前。“寒色”即秋色,秋天降臨到原野上,原野已不復夏日風光,草木不再是那么滿目滴翠,這句從視覺角度切入畫面,寫秋天的色彩。一個“凝”字,入木三分地傳達出原野的秋光,如油彩凝結在畫面上,秋色凝聚在原野上,可見秋意的濃郁。而“初”字,又準確地勾畫出夏秋交替之時的園田風光,這時秋風裊裊,草木搖落,寒意襲人。第二句“秋聲忽在林”,從聽覺方面渲染時序更替,秋氣逼人。“忽”承前句的“初”字,寫人因從夏入秋,在不經意中忽然間聽到秋聲作于林中,秋意被點染得濃郁了,這兒化用庾信的文句:“樹樹秋聲,山山寒色”(《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秋聲指秋天的風聲、落葉聲和蟲鳥聲等,它是秋天的典型意象,很難確切地將它描繪,唯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對其作了淋漓盡致的描摹:“初淅瀝而蕭颯,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自此之后,人們對秋聲的內涵有了比較具體可感的體味,以秋聲寫秋天也屢見不鮮。但高啟能跳出僅以視覺寫畫面的窠臼,突發奇想,看到畫面上的秋景似乎聽到蕭瑟的秋聲,并將這種通感訴諸筆端,新穎奇特,嚼之有味。
如果說詩的前兩句是描繪畫上的近景,后兩句“遙山不能見,只為晚煙深”即是狀寫遠景。近處原野、樹林沐浴在秋光中,遠處的山也必然是廖廓清秋,但這僅是共性,秋天的山該有它自己的特點,然而人們卻看不到。一是因其遙遠,二是因杳靄彌漫,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蘇軾《題西林壁》)。
詩以“晚煙”為屏障,將眼前看得到的有限秋色拓深至目力難及的遙山,咫尺畫圖展現了天涯秋色,不僅拓寬了畫境,而且使欣賞者在把玩詩句的同時有所感悟:客觀事物的真相往往會被表象所掩蓋,欲真正把握事物的實質,切不可被“晚煙”這樣的障眼法所迷惑。詩人作詩時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或刻意明理,而形象大于思維,詩作留給人的遐思也就深長。
趙翼曾評高啟的詩,謂其傳情寫景“細膩風光,看似平易,實則洗練功深”(《甌北詩話》),這首詩正體現出這樣的風格。
上一篇:《題廬陵蕭彥毓秀才詩卷后(其二)·[宋]陸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題息夫人廟·[清]鄧漢儀》原文與賞析